1788年6月,煩躁心情得到緩解的歌德從意大利回到魏瑪,同年7月他和一位比他小16歲的女工同居,並在8年後與之結婚(歌德的一生經曆了無數的愛情,在他74歲的時候還曾向一位19歲的姑娘求婚)。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歌德不讚同這場革命,不但寫下了一些狂飆突進運動是18世紀70年代德國形成的資產階級文學運動,因德國作家克林格的劇本《狂飆突進》而得名。這場運動反對封建割據、批判死氣沉沉的封建文學藝術和虛偽道德,提倡個性解放和創作自由,歌頌“自然”,它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克林格、歌德、席勒是這場運動的代表人物。
克林格和《狂飆突進》
“狂飆突進運動”的名字來源於德國劇作家克林格在1777年所寫的劇本《狂飆突進》。這位18世紀的劇作家和歌德、席勒等人處於一個年代,他家境貧寒,青年時因為條件所限輟學回家。不過這倒幫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他和幾個知己好友成立了一個劇團,從此開始了戲劇創作生涯。克林格深受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影響,他的劇本力圖打破舊時期的戒律,以反抗社會現狀為主題。1774年到1775年,克林格相繼完成了劇本《奧托》和《受折磨的女人》。1777年,克林格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狂飆突進》,這個劇本描寫了兩個到北美殖民地參加獨立戰爭的青年人在戰爭中成為了戰友從而消除父輩誤會的故事。
歌德
作為18世紀到19世紀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家,歌德一直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中堅力量,他和詩人席勒並稱這場運動的“兩大旗手”。從1770年開始,歌德開始學習莎士比亞戲劇和古希臘的詩歌,從而確立了他清新質樸的創作風格。在此後的幾年中,歌德先後完成了多首讚美自然、謳歌愛情與友誼的抒情詩,比如《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等。此外,歌德還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普羅米修斯》,這部取材於古希臘神話的詩劇表達了強烈的反封建精神。除了詩歌外,歌德的小說也具有著濃鬱的反抗精神,在他的早期小說《鐵手騎士葛茨·馮·伯利欣根》中,主人公葛茲被描寫成一個反對封建暴政、渴望自由、同情百姓的人物,可以說歌德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賦予自己筆下的主人公。此後,歌德又相繼寫成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等名著,狂飆突進運動在他的筆下迸發出了最強音。
席勒
作為狂飆突進運動中的另一位“旗手”,席勒同樣是一位文學巨匠。他出生在德國馬爾巴赫城的一個平民家庭,他14歲時被迫進入了軍事學校學習。經過8年的痛苦、封閉的軍校生活,22歲的席勒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在1780年到1784年,席勒先後完成了《強盜》、《陰謀與愛情》、《唐·卡洛斯》等幾部偉大的戲劇。1794年,席勒結識了他一生的摯友歌德,兩人一起將德國文學引入了黃金時代。1799年,席勒完成了他著名的曆史劇《華倫斯坦》三部曲。《華倫斯坦》取材於三十年戰爭中的史實,強烈地表達了消滅封建割據、實現民族統一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