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是德意誌著名的文學巨匠,恩格斯稱他為“最偉大的德國人”,是文學領域裏“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歌德的兩部著作《少年維特之煩惱》和《浮士德》都成了歐洲文學史上的絕唱,德國文學史上的狂飆突進運動在他的筆下迸發出了最強音。
求學時代
1749年8月28日中午,在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市,當教堂的鍾聲敲響12下的時候,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聲,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他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德意誌大文豪約翰·沃爾夫岡·歌德。鍾聲似乎在為這位巨人的降生而高歌。不可思議的是,83年後的1832年3月22日,當歌德在魏瑪去世的時候,教堂的鍾聲同樣敲響了12下,這一切的巧合似乎都宣示著這位大文學家的與眾不同。
歌德走上文學的道路並不是偶然的,他的家族同樣是文化世家,他的父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皇家顧問,曾經獲得過法學博士學位,他的母親是法蘭克福市長的千金。同樣的門第,同樣的愛好,讓這對伉儷恩愛有加。不知道是不是遺傳了父母優秀的基因,歌德在童年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聰穎,8歲時他就能將拉丁文練習題翻譯成德文,而且小歌德已經開始學習法語、英語、意大利語和希伯來語,語言的天賦表露無疑。稍大一些後,歌德開始閱讀古希臘文學作品,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伊索的寓言故事、古希臘的神話都是那麼引人入勝,完全讓他沉浸在文學的海洋之中。和所有望子成龍的父親一樣,歌德的老父親也在為兒子規劃未來,他不願意讓兒子當個碼字賺錢的墨客,而是希望兒子像自己一樣學習法律踏入正壇。1765年8月,無奈的歌德屈從於父親的壓力,來到萊比錫學習法律。5年之後,學業有成的他前往斯特拉斯堡繼續學業。憑借著聰明和勤奮,歌德很快就獲得了法學博士的學位,滿足了父親的期望。
創作時代
盡管歌德始終按照父親規劃的軌道前進,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他熱愛的文學創作的事業,一直在進行詩歌和戲劇的創作。1774年,歌德發表了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小說講述了一位名叫維特的青年,愛上了少女夏綠蒂,卻因為門第等原因,眼睜睜地看著心愛之人嫁給了一個庸碌的小貴族。愛情破碎,前途無望,維特最終選擇了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此向整個社會抗爭。這部小說發表不久就引起了轟動,它雖然是一部愛情小說,但是文字清新感人,用德國詩人海涅的話說,“小說中充滿了像海水一樣透明的語言。”歌德以主人公的遭遇表達了市民階層和知識分子對封建製度的不滿,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共鳴。當時很多失戀的德國青年都模仿著小說中的情節,穿著燕尾服和高筒皮靴,遙望著愛人的窗口飲槍自盡。這股“維特熱”迅速席卷了整個歐洲,據說連戎馬一生的拿破侖都被這本書所打動,前後讀了7遍,“維特”的魅力可見一斑。
嘲諷革命的作品,還曾跟隨普奧聯軍進攻法國。1805年,歌德一生的摯友、德國詩人席勒去世。10年後,歌德的夫人也因病去世。這兩次沉重的打擊讓歌德的情緒一度非常低落,他曾經哀歎說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一半。不過這位大文豪沒有就此消沉下去,他相繼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幾部作品,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詩劇《浮士德》。這部巨著的寫作時間前後長達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於1808年,第二部則完成於1831年8月31日,此時歌德已是83歲的高齡。當歌德嘔心瀝血寫完這部著作的時候,他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的話:“我最主要的事業已經完成,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後悔的了。”這部讓他今生無悔的作品取材於德國16世紀的民間傳說,講述了主人公和魔鬼靡非斯特訂立誓約後,又在魔鬼的誘導下經曆了愛情悲劇、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悲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主人公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這部結合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作品和《荷馬史詩》、《神曲》、《哈姆雷特》並稱“歐洲的四大古典名著”,連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喜愛這部作品。
1775年,歌德應邀來到了魏瑪公國,就此開始了他近10年的官場生涯,他先後擔任過國會參議員、軍事長官等職務。繁雜的政務和頻繁的應酬占用了歌德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段時間裏他並沒有太多的作品問世,隻是寫出了《漫遊者夜歌》、《致月亮》等詩歌。1786年9月,歌德離開了他熟悉的魏瑪,進入意大利,開始了一段長達數年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