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乖張的威廉二世成為德意誌皇帝後,急不可耐地加入到了搶奪海外殖民地的行列,準備為德國搶奪陽光下的地盤。當時非洲、美洲的殖民地幾乎被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瓜分殆盡,威廉二世隻好把目光投向了東方,投向了中國的膠州灣。
三國幹涉還遼
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的第二款“約定”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看到日本居然獲得如此豐厚的紅利,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怒火中燒。在沙皇的心中,遼東半島一向是俄國的“勢力範圍”,怎麼能讓日本人“捷足先登”呢?可俄國在遠東一沒海軍基地,二沒有牢固的陸地交通線,怎麼向日本施壓呢?就在沙皇苦惱的時候,他的表姐夫、德皇威廉二世主動伸出了“友誼之手”,表示願意和俄國站在同一陣營。4月23日,德、俄、法三國駐日本公使一起“拜訪”了日本外務省,提交了外交照會。三國的照會就是一句話——日本必須放棄對遼東半島的占領要求。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的言談中更是充滿了火藥的味道,他宣稱:“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它不可能贏得一場對三大強國的戰爭。”狠話說完,為了表明強硬的態度,德國巡洋艦“瑪麗”號和“阿爾科納”號開始在黃海和太平洋遊弋,俄國也動員了幾萬大軍在海參崴待命。5月5日,日本最終向德、俄、法三國妥協,表示“願意放棄占領遼東半島”。5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發布聲明,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在三國幹涉還遼的過程中,德國又出兵又出力,算得上“勞苦功高”。當時的日本報紙就曾經滿懷牢騷地說:“三國幹涉還遼的發起者雖然是俄國,但最主動的卻非德國莫屬。”
威廉二世能對俄國這麼幫忙絕不是出於“國際主義精神”,不過是想以此為由頭,在遠東為德國尋找一個穩固的海軍基地,實現自己“搶奪陽光下地盤”的“宏圖大誌”。早在三國剛開始串聯的時候,威廉二世就曾經寫信給尼古拉二世,隱晦表示了德國希望在遠東某個“不妨礙”俄國的地方獲得一個港口,而這個所謂“不妨礙”俄國的地方就是中國山東的膠州灣。早在19世紀70年代,德國殖民局的地質專家裏希特霍芬就曾來到山東半島進行“地質考察”,他在給皇帝的調查報告中多次提到了山東物產的豐富和膠州灣作為天然優良港灣的重要性。1895年,德國遠東艦隊司令蒂爾皮茨又向威廉二世重提占領膠州灣的事宜。將軍向他的皇帝描述了一幅美好的畫卷:膠州灣氣候宜人,非常適合歐洲人居住;占領了膠州灣,遠東艦隊就能控製了山東和整個華北的進出口貿易,而山東境內豐富的煤、鐵等礦產更是一筆寶藏。威廉二世最終決定占領膠州灣。
強占膠州灣
1896年12月,德國駐華公使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膠州灣。這時候,原本對德國感恩戴德的清政府才知道德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當即拒絕了德國人的請求。就在威廉二世琢磨如何逼清政府就範的時候,在中國山東曹州巨野縣的張莊,當地村民聯絡武術團體“大刀會”,殺死了兩名德國傳教士。這個突發事件讓威廉二世欣喜若狂,他私下裏對外交大臣布洛夫說:“中國人終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期待已久的好理由,我決定立即動手。”11月6日,威廉二世在德國外交部發表了強硬的講話,他命令遠東艦隊駛向膠州灣,以“合適的方法讓暴徒贖罪”。11月13日上午,遠東艦隊開進了膠州灣。清軍駐防當地的守將章高元派人詢問,蒂爾皮茨將軍謊稱是來“遊曆”的。第二天早上,德國海軍陸戰隊700多人以“借地操練”為名登上了膠州灣,他們迅速占領了清軍的彈藥庫等戰略要地,然後向清軍下了最後通牒,要求清軍在下午3點鍾以前退出膠州灣,否則將“用大炮說話”。麵對德國人的侵略行為,清政府居然電令章高元“斷不可先行開炮,致釁自我啟”,最後,清軍居然不發一槍一炮,步步後退。當月30日,清政府再次命令章高元率部移駐煙台。12月17日,清軍完全撤離了膠州灣。
軍事上不斷恫嚇的同時,德國還在外交上步步緊逼。11月20日,德國公使向清政府總理衙門發出照會,提出了包括賠款、修路、罷官等6條嚴重幹涉中國內政的無理要求。在這些要求被軟弱的清政府答應後,德國公使又得寸進尺地提出將膠州灣南北兩岸直至陰島全部租借給德國。麵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清政府再次選擇了妥協。1898年3月6日,清政府和德國簽訂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中國把膠州灣周圍50千米範圍內的領土(包括青島港)租讓給德國,租期為99年;德國有權在山東修築和經營鐵路;德國公民擁有在鐵路兩旁開礦的權利。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將膠澳租借地內的新市區命名為“青島”。就這樣,膠州灣成了德國“搶奪陽光下的地盤”的第一個“戰利品”,山東半島也成了德國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