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那絕沒有比“浩劫”這個詞更合適的了。在歐洲,7000萬人被推上戰場,在西線陰冷的戰壕和東線的冰天雪地中,900萬名士兵戰死,歐洲失去了整整一代青年,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800億美元。按照英國外交大臣格雷爵士的話說:“整個歐洲的燈火正在熄滅,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將不會再看到它們被重新點燃。”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婭來到了波斯尼亞(1908年被奧匈帝國吞並)的首府薩拉熱窩進行訪問。不久之前,斐迪南大公剛剛指揮奧軍在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的邊境進行了一場軍事演習,他對塞爾維亞的居心已經很明顯了。對斐迪南大公恨之入骨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決定趁這個機會除掉他,以此打擊奧匈帝國的侵略野心。當天上午10點,當斐迪南的車隊經過市內的拉丁橋時,一個名叫加夫裏洛·普林西普的青年學生用勃郎寧1900型手槍對著斐迪南大公夫婦連開了7槍。雖然這種袖珍型手槍的口徑隻有5.7毫米,但是大公夫婦分別被擊中了頸部和腹部要害。10個小時後,他們雙雙離開了人世。就像某位曆史學家曾經說過的,陰謀和暗殺無法改變曆史的進程,但它能影響曆史發展的軌跡,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證明。德國人建立一個日耳曼大帝國的“遠大誌向”,法國人收回洛林和阿爾薩斯的複仇火焰,英國人維持自己霸主地位的堅定決心,奧匈帝國和俄國對巴爾幹半島的野心最終隨著斐迪南和索菲婭的死而演化成了暴力性的戰爭。在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支持下,82歲的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決定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實力與計劃

在戰爭正式爆發前,協約國和同盟國的軍事實力是怎樣的呢?在1914年6月,法國的常備軍已經從79萬猛增到400萬,俄國軍隊從120萬增加到了600萬,英國軍隊從16萬人增加到了97萬;而他們的對手德國常備軍總人數為500萬,人數上協約國處於絕對的優勢。但德國異常發達的軍事工業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兵力的不足,克虜伯兵工廠和斯科達兵工廠將上千上萬的毛瑟98式步槍、馬克沁重機槍、150毫米重型榴彈炮輸入到軍隊中,德軍和法軍的機槍之比約為2:1,重炮比更是達到了8:1.英國和俄國,一個沒有大陸軍的傳統,一個連步槍都沒有裝備到個人,在陸軍武器方麵和裝備精良的德軍差距更大。

在戰前計劃上,協約國三巨頭的設想非常簡單:法國人沿著法德邊境修建了一條堅固的防線,準備當德國人在這裏撞得頭破血流後再以凶狠的反擊消滅敵人;俄國負責進攻德國空虛的東普魯士地區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地區;英國以自己強大的艦隊從海上封鎖德國,然後將幾十萬英國遠征軍開赴法國,與法軍並肩作戰。和這個“粗線條”的計劃相比,德軍的計劃則更像一個“藝術品”。早在1891年,德軍總參謀部就根據自己可能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現實,製定了一份“先西後東”的作戰計劃。因為該計劃是在總參謀長施利芬的主持下出台的,所以又被稱為“施利芬計劃”。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老毛奇的侄子)又對這個計劃進行了完善:德軍準備集中兵力於西線,爭取在俄軍尚未完整動員之前擊敗法國,回過頭來再收拾俄國。而進攻法國的德軍主力將“通過”中立國比利時,直插法軍身後,重現普法戰爭中的勝利。

1914,鮮血橫飛

1914年8月1日,德軍完成了總動員。8月3日,120萬德軍組成的右翼集群越過了德比邊境,侵入了中立國比利時。比利時建國之後就沒打過仗,常備軍不過20萬人,唯一能抵抗一下的就是列日地區的防禦要塞。可德國人動用了口徑為420毫米的“大貝爾塔”火炮,這種巨型榴彈炮可以將1噸重的炮彈發射到14千米以外。在它的猛烈轟擊下,列日要塞的12座炮台被擊毀了11座,比軍的抵抗很快就被粉碎。8月20日,德軍攻占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8月21日,德軍兵分五路向法國北部發動了進攻。與此同時,法國人沒有理會德軍在比利時的攻勢,而是以第一、第二兩個集團軍加上英國遠征軍猛攻法德邊境。法德邊境的德軍隻有10個師的部隊,很快就放棄了陣地向後撤退。當得意洋洋的法國人想進一步擴大戰果的時候,卻發現德國人已經出現在了左翼,自己有被包圍的危險,英法軍隊不得不“大踏步”地退回了出發地。

延伸閱讀

“施利芬計劃”

1891年,剛剛擔任總參謀長的施利芬就製定了一份《對法戰爭備忘錄》,在此後的十幾年中,這個備忘錄逐漸演變成了大名鼎鼎的“施利芬計劃”。這份計劃規定:一旦德國同法俄開戰,德軍將79個師集中於西線,10個師集中於東線。西線的79個師又分為左翼和右翼,68個師組成右翼通過比利時進攻法國北部,然後像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橫掃法國北部,另外11個師組成左翼,在法德邊境延遲法軍。施利芬並沒有活到這個計劃實施的那一天,他在1913年去世,據說他去世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加強我的右翼。”可施利芬的繼任者小毛奇不但沒有加強右翼,還從右翼抽調了2個軍補充到左翼和東線,這個決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施利芬計劃”的失敗。

8月21日到25日,德軍和英法軍隊在法國北部展開激戰,法軍的防線多處被突破。9月3日,德軍先頭部隊逼近巴黎,埃菲爾鐵塔已經遙遙可見。9月5日到12日,德軍的5個集團軍和英法的6個集團軍在巴黎近郊的馬恩河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會戰。雙方共投入了200萬人和6600多門各型火炮,戰爭的慘烈度超過了之前歐洲大陸上的任何一場戰爭。經過一周的激戰,德軍傷亡21萬人,未能實現占領巴黎的戰略目的;法軍損失了14萬人,也無力把德軍趕出法國。馬恩河戰役的失敗,標誌著德國人“速決戰”理論的破產,小毛奇在給妻子的信中這樣寫道:“這是個痛苦的結局,我們不得不麵對一場浩劫。”隨後,小毛奇被威廉二世撤職,陸軍大臣法爾金漢成了德國陸軍的總參謀長。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英法和德國都想包抄對方的側翼,開始了一場名為“奔向海洋”的運動戰。雙方從法國北部海岸到馬恩河修建了由壕溝、鐵絲網、雷場、堡壘組成的“死亡防線”,西線徹底陷入了僵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