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德國誕生了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議會製共和國——魏瑪共和國。這個政權很像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在臨終前意外分娩出的“胎兒”,懷念皇帝的反動軍官們憎恨它,向往極權統治的大資本家和容克貴族們嘲笑它。在此後的14年中,魏瑪共和國像隻失去舵盤的帆船,隻能在政治浪潮中隨波逐流。
共和國成立
1919年1月19日,也就是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被殺害後的第四天,艾伯特統治下的德國舉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次國民議會選舉。憑借軍方槍杆子的支持,艾伯特的社會民主黨成了最大的贏家,大批的舊貴族、官僚和資本家當選為議員,而工人和農民代表當選的寥寥無幾。2月6日,參加會議的議員們離開了柏林,來到小城魏瑪(魏瑪在德國是文化之鄉,文學家歌德和詩人席勒都出生在這裏)聚會。通過選舉,艾伯特被推選為共和國的總統,社會民主黨與民主黨、中央黨組成了聯合政權。選出了國家領導人,接下來該做的就是製定一部共和國憲法。經過半年多的商討,議員們在7月31日通過了《1919年憲法》。因為這部憲法是在魏瑪通過的,所以又被稱為“魏瑪憲法”,新成立的共和國也就被稱為了“魏瑪共和國”。
城下之盟
魏瑪共和國誕生後,最大的難題來自於國外。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鏡廳召開。48年前的這一天,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正是在這裏宣布德意誌第二帝國成立。現在法國人將和會的日期定在這一天,明顯就是讓德國人也嚐嚐屈辱的滋味。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和會變成了戰勝國瓜分戰敗國的分贓大會,德國代表麵對的是法國總理克裏孟梭傲慢的態度與前所未有的苛刻的條款。按照這個總共15章,440個條款的《凡爾賽和約》,德國將割讓10%的領土、12.5%的人口,喪失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德國還要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後來確定為1320億馬克),德國陸軍縮減為10個師,官兵數量不超過10萬人,交出所有的飛機、重炮和軍艦。
《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很快就傳回到了德國國內,老百姓們群情激憤,反對政府簽署。艾伯特也多次公開表示反對簽署,全國還舉行了“國民哀悼周”以示抗議。有了國內的支持,德國代表的腰杆也硬了許多。5月29日,他們對協約國的條約草案進行了逐條批駁,然後將400多頁的回複稿送還了協約國。德國人的做法讓協約國方麵惱羞成怒,法國總理克裏蒙梭就公開表示“這份和約德國人可以不要,那麼就讓大炮來說話吧。”協約國方麵通知德國政府,如果不在6月23日前簽署,那麼戰爭將重新開始。麵對協約國的最後通牒,艾伯特政府內展開了激烈的爭吵,艾伯特在得到軍方不可能抵抗協約國進攻的信息後,將草案提交了國民議會討論。6月22日,國民議會通過協約草案。6月28日,德國外長赫爾曼·穆勒在凡爾賽宮簽訂了屈辱的《凡爾賽和約》。
多災多難
戰爭結束了,創傷卻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愈合的。魏瑪共和國的第一屆政府因為簽署了《凡爾賽和約》而被稱為“賣國政府”,艾伯特先生也在一段時間內遭到民眾抗議。這還不是《凡爾賽和約》的全部危害,那筆高達上千億的賠款讓新生的共和國戴上了沉重的經濟枷鎖。1923年,一場災難性的通貨膨脹在德國爆發,一千克土豆的價格從20馬克飆升到900億馬克,一向以堅挺和穩定著稱的德國馬克幾乎變成了廢紙,無數的德國家庭在一夜間失去了幾十年來積攢下的財富,上百萬人失去了工作,國家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狀況也能決定政權的穩定。德國老百姓對艾伯特政府怨聲四起,德國國內的右翼勢力也開始四處散布謠言,喊出了“反對共和國、恢複帝製、對法複仇”的口號。1920年3月10日,右翼勢力的代表會見了艾伯特總統,提出了解散國民議會、重選總統、拒絕縮減軍隊等要求。艾伯特斷然拒絕了右翼勢力的要求。3月13日,右翼勢力的軍隊攻占了柏林,還成立了一個臨時政府。可這個臨時政府沒有得到大資本家的響應,很快就垮台了。在國防軍的保護下,大部分右翼分子沒有得到懲罰,一些新的右翼組織反而更加茁壯地發展起來,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德國工人黨,也就是後來罪惡滔天的納粹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