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十一月的革命烽火(1 / 1)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了規模浩大的十一月革命。1918年11月9日,柏林時間下午3點30分,德國革命家卡爾·李卜克內西在波茨坦王宮的陽台上宣布:“自由的社會主義德意誌共和國誕生了。”而就在兩個小時之前,德國社會民主黨人也在國會大廈宣布“德意誌共和國成立”。一場革命,居然成立了兩個共和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水兵起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了最後一個年頭。德軍在西線節節敗退,國內的經濟也到了崩潰的邊緣。每個柏林市民每天隻能領取不到200克的麵包,兒童則不到100克,無論是馬鈴薯、黃油還是小麥,價格都比戰前翻了1倍。老百姓體會到了戰爭帶來的苦難,停戰的呼聲此起彼伏。可德國軍方卻不甘心失敗,他們命令海軍軍艦出海與英國人決戰,還宣布如果艦隊不能取勝,那麼就要“光榮的沉沒”。這個命令把水兵們逼上了絕路,他們再也不想當廉價的炮灰,抗爭成了唯一的選擇。11月3日,8萬名水兵喊著“要自由和麵包,不要戰爭”的口號,在基爾港舉行了大遊行。軍官們開始抓人、殺人,這個舉動更激起了水兵們的憤怒。在基爾港工人的支持下,水兵們起義了。基爾港起義的火花轉眼間就變成了熊熊的革命烈火,從南到北,自西向東迅速漫延到德國全境,漢堡、不萊梅、漢諾威,一個個城市變了顏色。11月8日,馬克西米安家族被趕下了巴伐利亞國王的寶座,1919年4月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革命的樂章在這一刻奏出了最強音。

艾伯特上台

就在巴伐利亞爆發革命的同時,德國的首都柏林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當時領導革命隊伍的有兩派政治力量:一派是以艾伯特為首的社會民主黨,這一派人是典型的右派,黨主席艾伯特甚至希望在德國建立一個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他還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對社會革命“恨之入骨”;另一派是以卡爾·李卜克內西為首的斯巴達克派,他們是革命隊伍中的左派,主張在德國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11月9日上午,幾十萬德國工人走上了柏林的街頭,以示威遊行的方式要求皇帝下台,霍亨索倫家族的軍隊也在這個時候站到了工人一邊。眼看大勢已去,帝國首相馬克斯親王宣布皇帝正式退位,國家的權力正式移交給了社會民主黨艾伯特。第二天,威廉二世倉皇出逃荷蘭,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過德國。大權在握後,趾高氣揚的艾伯特與頑固的軍方首領興登堡達成了協議:國防軍全力支持新政府,艾伯特政府則保證恢複秩序,鎮壓“布爾什維克主義”,維護軍官團的權力。就這樣,反動政府找到了合適的幫凶,保皇的軍官團找到了臨時的政治代言人,一場針對革命者的陰謀即將發動。

革命雙星

就在反動政府磨刀霍霍的時候,有“紅色之鷹”之稱的德國女革命家羅莎·盧森堡回到了柏林。這位女士出生在波蘭,後來遷居柏林,她從21歲起就投身工人運動,如果說李卜克內西是革命世家出身(他的父親威廉·李卜克內西曾是德國著名的工人領袖、馬克思的親密戰友),那盧森堡就算得上從基層一路成長起來的革命家。盧森堡回到柏林後,和李卜克內西等人創辦了紅色刊物《紅旗報》,開始向人民群眾宣傳自已的觀點。1918年12月29日,斯巴達克派在柏林召開了代表大會,決定成立德國共產黨,“用無產階級的革命暴力反對資產階級的反革命暴力”。

眼看著革命運動如此高漲,艾伯特政府感覺自己該做些什麼了。1919年1月4日,艾伯特政府免去了柏林警察總監埃喜霍恩的職務。這位警察總監一向同情革命,他的離職點燃了革命行動的火焰。1月6日,柏林工人開始了總罷工,50萬工人走上柏林的街頭進行示威。很快,罷工行動轉化為武裝起義,起義者將艾伯特政府趕出了柏林。為了鎮壓革命,艾伯特政府任命古斯塔夫·諾斯克為國防部長,全權負責鎮壓革命。這位國防部長先生是屠夫出身,他身材魁梧,麵目猙獰,一向是社會民主黨中的“鐵杆右派”。諾斯克上任的第一句話就是:“既然得有人來當鷹犬,那我就不能逃避這個責任。”在諾斯克的“領導”下,艾伯特政府成立了由反動軍官、退伍軍人、失業流氓組成的“自由民團”,屠刀開始肆虐地揮舞。1月11日,軍隊和自由民團向起義者發動了瘋狂的進攻,機槍、大炮的轟鳴聲響徹柏林。在1月11日到1月17日的幾天時間裏,100多名起義者被殺害,無數群眾受傷,曆史學家稱這一周為“血腥的一周”。由於雙方力量過於懸殊,這次起義失敗了,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於1月15日被逮捕殺害。5月5日,政府軍又攻入了慕尼黑,共產黨建立的巴伐利亞蘇維埃政府也被推翻。至此,德國十一月革命全麵結束,德國曆史進入了魏瑪共和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