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柏林牆的倒塌(1 / 1)

1989年11月9日,矗立了28年的柏林牆倒塌了,被它分隔了幾十年的德國人終於團聚在了一起。血濃於水的親情最終戰勝了政治上的恩恩怨怨,德國的統一列車也隨之進入了快車道。一年之後,兩德正式合並成了一個國家,高高飄揚的黑、紅、黃旗幟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德國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兩德並立

柏林危機雖然過去了,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從自己的利益來設計德國藍圖的欲望卻越發強烈,德國的分裂已經不可避免。1948年9月,西方占領區組成以阿登納為首的65人的議會委員會,開始了臨時憲法的起草工作。1949年5月8日,德國議會委員會製定出憲法性質的《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基本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批準了這部《基本法》。9月20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10月7日,蘇聯占領區也通過了《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憲法》,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也成立了。就這樣,德國的土地上出現了兩個社會性質不同的國家,人們也習慣地稱它們為西德和東德。

原本的一個國家被一分為二,德國人民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可這隻是一段痛苦的開始,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西德和東德成了北約和華約這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前沿陣地,冷戰的陰影讓兩個血脈相通的國家漸行漸遠,統一成了遙不可及的事情。西德地區原本就是德國發達的工業區,又得到了“馬歇爾計劃”數十億美元的支持,經濟發展迅速。到1948年的時候,西德地區的經濟已經恢複到了戰前的水平。從1951年到1971年,西德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5倍多,在資本主義世界裏算得上一個奇跡了。反觀東德這邊,由於地處德國傳統的農業區,經濟底子薄弱,還要支付給蘇聯100多億美元的戰爭賠款,發展的腳步自然慢於西德。這種生產力上的差距在柏林表現得更加明顯,東柏林的人民向往西柏林的生活,就想方設法偷偷地逃到西柏林。僅在1945年到1961年間,每年就有幾十萬東德公民逃往西德,其中包括300多位教授、6000多名醫生和3萬多名教師。

築牆開始

越來越嚴重的人口流失問題讓東德政府頭疼不已,東德中央政治局決定在東西柏林邊界上築起一道高牆,來阻擋西逃的浪潮。1961年8月13日淩晨,東德政府派出2萬多名士兵,趁著夜色在與西柏林交界處修建了一道由鐵絲網和水泥板構成的“臨時屏障”。然而這不過是築牆行動的第一步。幾天後,在“臨時屏障”處又築起了一道兩米高、牆頂設有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在接下來的4年時間裏,柏林牆被不斷地加固,它逐漸變成了一道長160多千米、外圍設有通電鐵絲網的高牆。這還不算,在鐵絲網和高牆之間還建有300多個望台和20多座碉堡,600隻警犬和1.4萬名士兵也駐守在柏林牆周圍。可能是覺得柏林牆還不讓人放心,1970年,東德政府又將柏林牆加高到3米,厚度也加厚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森嚴的柏林牆雖然築起來了,但東德人民逃往西德的念頭卻沒有打消。從柏林牆建立的那一天起,不少人就費盡心機,想出了各種辦法來穿過柏林牆。有人藏在東柏林交響樂團去西柏林的音箱裏,跟隨著樂團逃往西柏林;有人自製了熱氣球,帶著一家老小飛過柏林牆;有人在自己家裏挖地道,準備通過地道逃到西德。盡管招數不少,但成功穿過去的人還是少數。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柏林牆存在的28年裏,大約5000人試圖穿過柏林牆,其中3200人被逮捕,數百人受傷,能成功逃走的人少之又少。

倒塌與統一

時間很快就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東歐劇變和東德經濟滑坡,東德人民呼籲推倒柏林牆、實現國家統一的聲音越發強烈。1989年11月9日,一位東德政府官員陰差陽錯地將放鬆公民旅行限製的命令解釋為柏林牆即將開放,這讓數以萬計的市民湧上了街頭。當天晚上,聚集在柏林牆附近的人們拆除了這道阻隔了統一希望的高牆。在那個時刻,柏林牆兩邊人聲鼎沸,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們擁抱著,他們的眼淚如同決堤的洪水,他們的歡呼聲彌漫整個夜空。

柏林牆的倒塌大大加速了德國統一的進程。1990年2月13日,兩德領導人與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製訂了“4 2方案”。8月31日,兩德簽訂了《德國統一條約》,這份厚達1000多頁的條約規定了東德加入西德要遵守西德的憲法,統一後的德國成為聯邦共和國,並且沿用西德的國旗與國歌。1990年10月3日零點整,一麵黑、紅、黃三色的德國國旗在柏林國會大廈前的廣場上徐徐升起,幾十萬德國人聚集在廣場上縱情歡呼。1999年8月,德國將首都從波恩遷到了柏林,徹底抹平了國家分裂的最後一道傷痕。統一後的德國擁有將近8000萬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德國的曆史終於翻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