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通 古為明
Captured and Kept in China:German and Austrian POW's in China,1914-1920
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這樣一部上下兩冊的影集:《中華民國八年俘虜起居寫真集》。書是1919年編印的,編者是“俘虜情報局”。那是五四運動爆發的那一年,至今已經九十餘年了。硬殼精裝、書脊包皮壓花燙金、切口和封麵文字也都燙金印製的影集,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樣的印製工藝,在那個時代應該算是非常精美了。
在當下的時代,各式各樣印製精美的寫真集也不再是明星們的專利。然而,將“戰俘”與“寫真集”聯係在一起,確實還是第一次看到。我甚至很感歎編印者們當年的舉動——這個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創意。
這是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往事,這是一群來自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戰俘,這是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曆史,這是人類災難史中一縷溫暖的斜陽。
盡管筆者從事的是曆史學專業工作,可是影集裏的故事,此前我們幾乎一無所知,而且這本《中華民國八年俘虜起居寫真集》幾乎是純粹的影集,有史料價值的文字極少。而隨著最後一名一戰老兵——英國人哈裏·帕奇於2009年7月25日去世,歲月的塵埃已將那段活鮮的記憶全部掩埋。這更勾起我們考證其原委,一探曆史究竟的興趣。
很快,我們發現,這本寫真集還曾在馬運增等人編著、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攝影史:1840-1937》中被提到一筆,雖然僅僅是一句話。此外,到目前為止,我們再也沒有發現任何有關這部寫真集的曆史記錄。
整部寫真集中,這張中法文對照的《俘虜收容所之開設及收容人員一覽表》,算是書中唯一的文獻史料線索。不過,中法文的兩表也還稍有出入。法文一覽表中,隻是在西苑收容所一行的備考欄中說明:“1918年7月由天津遷至北京”,而且僅有這一個備注。
於是,我們決定就從這裏開始我們的“探秘之旅”。
有戰爭就有戰俘,古今中外概沒能外,然而對於戰俘的態度卻大有不同。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坑俘的典故,實在太遙遠,姑且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對待波蘭戰俘的卡廷森林慘案,而今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德國對待蘇聯的戰俘也同樣慘無人道:政治委員、蘇共黨員直接處死,患傳染病的,一律燒死,僥幸活下來的則被送到集中營,超體力勞動。我們在那部美國人拍攝的電影《極地重生》中,也看到了在蘇聯的德國戰俘悲慘的命運。
近年以來,美國對伊拉克戰爭之後,有關美國虐待伊拉克戰俘的報道曾令全世界為之震驚。隨後,英國的虐俘醜聞也被曝光。此外,眾所周知的日本在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令人發指的虐俘暴行,早已臭名昭著;美軍在朝鮮戰爭時期對待中國人民誌願軍戰俘的罪行,也讓我們記憶猶新。
在我們有關戰爭的“常識”中,“戰俘”成為一個屈辱和弱者的代名詞。然而,麵對這部俘虜寫真集,我們以往的“常識”似乎完全被顛覆了!這究竟是怎樣的曆史?這一切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隨著相關史料的不斷搜集,有關這群戰俘的曆史,漸漸地浮出水麵,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的麵前。當然,這一過程仍處於“現在進行時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王儲斐迪南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的薩拉熱窩事件。7月28日,奧匈帝國為此向塞爾維亞宣戰。潛伏在偶然事件背後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利益爭奪,終於導致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人類屠殺。7月30日,俄羅斯帝國宣布全國動員,出兵援助它的斯拉夫兄弟塞爾維亞。隔日,德意誌則公開表示,站在奧匈一邊向俄羅斯宣戰。接著,德國又於8月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軍更侵入原本宣布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也不得不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也以1839年確保比利時中立的《倫敦條約》簽署國的身份,向德國宣戰。隨後,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一時間,狼煙四起,廝殺之聲震天。巴爾幹這個“火藥桶”終於引爆了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硝煙彌漫全球的戰爭。
那是人類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以德意誌帝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一方組成同盟國(Central Powers),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和塞爾維亞等組成協約國(Allied Powers)為另一方,在歐洲的東西兩條戰線上,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殘酷廝殺。戰爭很快波及到了非洲、中東和遠東地區,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水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陸續又有二十幾個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先後加入了協約國或同盟國集團。
在歐洲的戰爭主要分為東線(俄羅斯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為慘烈,著名的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等,都發生在西線。
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的四年多時間裏,共有31個國家大約15億人口卷入了這場戰爭,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交戰雙方動員的兵力總共達到889個師,7400萬人,其中約有1000萬人死亡,2000萬人受傷。這場戰爭的直接費用就高達3599億美元,因戰爭造成的經濟破壞及間接損失更是無法計數。
這場大戰也對偏居遠東的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盡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國被稱為“歐戰”,而且袁世凱任大總統的北洋政府早在1914年8月6日就宣布“局外中立”,但列強並沒有忘記它們的在華利益。麵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和軍事存在,新崛起的亞洲強國日本率先加入協約國集團,於9月2日對德宣戰,隨即派兵對德國在華租界及租借地發動軍事攻擊,借機擴大其在華勢力。對德宣戰的次日——9月3日,對山東垂涎已久的日軍就在龍口及萊州登陸,將戰火引向中國。但是,日軍並不急於攻打青島,而是先向西進,占領了膠濟鐵路全線及濟南。9月23日,英軍也在嶗山登陸。直到11月6日夜日軍開始向青島發起總攻,7日晨5時德軍要塞司令向守備部隊下達了投降命令。10日,日軍司令神尾與德國膠州總督華爾德舉行了“移讓禮”。
日德在山東的軍事衝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唯一波及中國的戰事。交戰中,因為德國動員組織了大量在華德國人前往青島增援,所以有大量德軍士兵被俘。據報道,全部俘虜總數為4700餘名,其中包括在戰爭期間向德軍提供物資的德國商人和原德國殖民地政府官員等。1914年11月至12月間,日本在東京、名古屋、大阪、姫路、丸龜、鬆山、福岡、熊本、靜岡、徳島、大分等地設立俘虜收容所,開始將青島近郊嶗山灣、沙子口等處的德國俘虜移送日本。到12月末,從青島移送日本的約4400名德軍及奧地利和匈牙利等國官兵,被分別關押在日本12個收容所內。
這些顯然都與在中國的戰俘無關,而且因為局外中立,中國仍與德國維持著外交關係,德國其他在華人員與財產一切照常,中國對德國的庚子賠款也照舊支付。但是,交戰的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都欲拉中國加入其戰線,並由此引起了國際與國內一係列政治風波。中華民國史上眾多波譎雲詭的曆史事件,如府院之爭、張勳複辟、對日借款,乃至五四運動等等,皆由此而生,演化變幻,激蕩風雲。
在協約國集團的利誘和慫恿之下,北洋政府經過內部的激烈鬥爭,並經國會眾議院、參議院先後表決,以德國自2月1日起實行無限製潛艇攻擊,並無視中國政府抗議,為尊崇公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計,宣布自1917年3月14日起對德絕交,駐德公使顏惠慶奉命下旗回國,中國在德利益委托中立國丹麥代為照料。
中國致德國駐華公使的絕交照會內容如下:
關於德國施行潛水艇新計劃一事,本國政府,本注重世界和平,及尊重國際公法之宗旨,曾於二月九日,照達貴公使提出抗議,並經聲明萬一出於中國願望之外,抗議無效,迫於必不得已,將與貴國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等語在案。乃自一月以來,貴國潛艇行動,置中國政府之抗議於不顧,且因而致多喪中國人民之生命。至三月十日,始準貴公使照複,雖據稱貴政府仍願議商保護中國人民生命財產辦法,惟既聲明礙難取消封銷戰略,即與本國政府抗議之宗旨不符,本國政府視為抗議無效,深為可惜。茲不得已與貴國政府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因此備具貴公使並貴館館員暨各眷屬離去中國領土所需之護照一件,照送貴公使,請煩查收為荷。至貴國駐中國各領事,已由本部令知各交涉員一律發給出境護照矣。
按照國際慣例,絕交之後必然還要宣戰。然而,北洋政府內部各派勢力在要不要對德宣戰這個問題上還在繼續角力。為了達到宣戰的目的,身任國務總理的皖係軍閥首領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大總統黎元洪施加壓力。
所謂督軍團,正式的名稱是“各省區聯合會”。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大一統局麵告終。由地方軍閥張勳、倪嗣衝領銜召集十三省督軍代表集會於徐州,宣布成立“各省區聯合會”,製定綱領,發表通電,幹預國家政治。1917年4月25日,在段內閣與黎元洪總統府及國會圍繞對德宣戰問題爭議不決之時,段祺瑞在京召開各省督軍及其代表軍事會議,企圖強迫國會通過對德宣戰案。5月10日,國會對參戰提案進行表決,段祺瑞又縱容軍人組織流氓和無業遊民圍攻國會、毆打議員,激起社會公憤。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21日,黎元洪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表示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因一方為總統府,一方為國務院,所以它們間的爭鬥被稱為“府院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