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人們對古碑並不陌生,常見的就有陵墓碑,寺廟碑。倘若按用途劃分,還有功德碑、紀事碑、文獻碑和標示碑等;從特點和品級來看,又有禦碑、三絕碑、無字碑、圖畫碑和造像碑等等。

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古碑實物,是1996年從河南新鄭縣出土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韓國故城宗廟遺址的“無字碑”。被譽為“中華第一碑”。不過,這通碑與漢代以後的碑,其概念和內涵是不一樣的。最早的碑用在以下三個方麵:一、立在宗廟祠堂的門前拴牲畜;二、豎在宮殿前麵觀察日影移動,用來測定時間;三、豎在墓穴四角,碑頭鑿個圓孔(稱為“穿”),把捆綁棺槨的繩子穿過圓孔,借助碑的支撐,把棺材緩緩放進墓穴之中。從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開始,人們把死者的姓名、埋葬的時間等情況記在碑上,這碑也不再同棺材一起埋入墓穴,而是留在墓地,成為一個紀念性的標誌物,後來的墓碑就是從這兒演化來的。碑的材質也由最初的木材,改為石頭。

東漢(25—220年)以後,碑的用途越來越多,碑刻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碑的結構則沒有變化,一般由碑首(也稱“碑頭”)、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組成。碑的正麵叫碑陽,背麵為碑陰;碑首的正中稱碑額,用來鐫刻碑的名稱(標題),叫做額篆或額題。碑身鐫刻文字的地方(無論碑陽、碑陰)稱為碑版。碑版的周邊有線條或圖案構成的邊框;碑身兩側大多空白,也有浮雕圖案和鐫刻文字的。碑頭的形式有好多種,有平首、尖首、圓首和蟠龍首。

漢碑的碑首往往刻些仙人、雲紋和祥禽瑞獸;魏晉(220—420年)以後,以蟠龍紋裝飾,以致“二龍戲珠”等雕刻成為帝王將相的“專利”。唐代(618—907年)就明文規定“凡五品以上為碑,龜趺、螭首”,就是說五品以上官員墓碑才可以在碑首雕蟠龍,即“螭首”。所謂“龜趺”就是以神龜為碑座。碑座的作用是為防止碑石下沉,保持碑身穩定。漢碑通常為方座,或在碑身下墊一塊石板。碑身與碑座之間都以卯眼和榫頭組合,使其吻合之後更加穩固。魏晉以後,碑座多為龜形,這個龜叫“贔屭”,傳說是龍所生的九子之一,力氣最大,擅長負重。人們量才錄用,就請它來馱碑了。

刻碑的風氣始盛於東漢。魏晉時期,朝廷明令禁碑,刻碑之風受到遏製。直到唐代刻碑之風又大興。因此,現在遺存的價值連城的古碑,以漢代和唐宋為最多。曆史名碑和書法名碑也大都產生在這幾個朝代。

古碑上的文字和圖案是由幾個人共同完成的。碑文有撰寫者、書丹者和鐫刻者。所謂“書丹”就是用毛筆蘸著朱砂把碑文抄寫在碑版上。朱砂是紅色,故稱“書丹”,使用朱砂是由於朱砂穩定性好,寫在光滑的碑版石麵上不流走,不擴散,能真實地體現筆畫的風采,其次是由於紅色清晰、醒目,便於鐫刻。碑文和圖案最終是由石工完成的。因此,石工的文化程度和雕刻技術十分重要。有些古碑上有“刊石人”或“刻石人”的姓名,這都是大工匠。碑文的撰寫者和書丹者有的是同一個人,也有並非一人。例如,禦碑的碑文撰寫者是皇帝,書丹者則另有其人。碑版的文字有出自書法名家的手筆,也有臨摹撰文者的字跡。這些往往成為決定古碑的等級、品位和名氣的重要條件。

那麼,今天的古碑還有什麼重要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