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曆史價值。古碑是當事人為當時和後世留下的“立此存照”。古碑對重大曆史事件、人物事跡的記載,有補充、修正甚至否定正史的參考價值,往往成為曆史疑案的重要物證;利用古碑所提供的信息和出自古碑的引文,常常成為支持一個論點的鐵證。古碑為遺址、遺跡所做的標示,對古建築存廢的記錄和對文物興替的描述,唐宋以後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翔實。大量的禦碑、功德碑、墓祠碑和寺廟碑等,所彰顯的價值和發揮的作用,被史學界譽為“會說話的石頭”和“儲存曆史記憶的容器”。不言而喻,今天麵對古碑就是麵對古人,麵對曆史。因此,從清代興起的“碑學”,一直成為世人矚目的“顯學”。凡是學習、研究和以史為鑒的人,無不重視古碑的認知功能和曆史價值。
其次是文獻價值。古碑中如《道德經碑》、《石台孝經碑》、孫思邈的醫方醫藥碑,宋徽宗的《大觀五禮之記碑》和《大觀聖作之碑》,山西榆次和西安碑林的《官箴碑》,蘇州的《則水碑》,西昌的地震碑林,北京、西安的“十三經”碑刻等,以及凡涉及經濟事務,科技教育,民族關係,規章製度,法令條例,經典古籍等方麵,古碑都為我們留下非常珍貴的文獻資料。紙質的媒體,時刻要防水、防火、防盜,而古碑的材質卻為文獻典籍的保存,提供了更大的安全保障。
第三是藝術價值。本書涉及的古碑隻限有高度、寬度和厚度的獨立的豎長方體或橫長方體石碑。這種古碑造型莊嚴、神聖,看似“千碑一麵”,其實嚴謹而不呆板,整飭而有變化。線刻、浮雕和圓雕等雕刻技法的綜合運用,又使古碑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在古碑的鐫刻中,簡潔、洗練的圖案設計,高雅、大方的紋樣選擇,都極富裝飾效果和視覺效果。碑版光滑的石麵上用線刻描繪物體,刻畫形象,又幾乎把“線”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這為以“線”作為基本造型手段的中國畫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和難得的範本。
古碑的藝術價值還體現在書法、書藝和書學方麵。古碑中的名碑有兩種類型:即曆史型和藝術型。好多名碑的拓本成為書界所崇拜和遵奉的圭臬。特別是碑體亡佚的拓本,更成為書法藝術傳世的名帖。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有些古碑雖然一息尚存,卻麵目已非。例如,東漢末年魏文帝曹丕廢黜漢獻帝時刻立的《上尊號與受禪碑》,越是晚近的拓本,質量越差,書藝的神韻和筆畫的風采,絕對不可同日而語。今天健在的古碑,已經成為書法藝術和書學研究不能再生的文化資源和寶貴財富。想想看,書界的朋友如能持帖訪碑,麵聆謦欬,從而對古碑所涉及的曆史人物、曆史事件有所了解,對於碑文不僅把握其形神,更知曉其內涵,書家亦即學者,那該是怎樣的境界,怎樣的局麵!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古碑受到空前的重視。迄今,業已公布的六批235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古碑就有40通。保護古碑就是保護珍稀的曆史文物,搶救古碑就是搶救不可再生的傳統文化。對古碑采取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方針,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共識。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作為重要文化資源和文化載體的古碑,在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偉大實踐中,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2008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