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無字碑(3 / 3)

也有原先有字,而後來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變成“無字碑”。北魏時代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錄了不少這樣的古碑,如晉陽城南介子推祠前石碑,九疑山大禹廟前石碑等等。他當時就說“今文字剝落,無可尋也”,“文字缺落,不可複識”。

大自然造成“無字碑”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人為造就“無字碑”則是太不懂得“曆史記憶”的威力了。

蘇州玄妙觀就有這樣一通“無字碑”。

原來的碑文出自大名鼎鼎的明建文皇帝的侍讀大學士方孝孺之手。那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方孝孺(1357—1402年)寫的一篇記。記述清教、設道紀司和革除宋徽宗欽賜玄妙觀五十頃香火田以充軍餉等事。銀鉤鐵劃,大氣磅礴。可是,後來方大人居然違抗君命,不肯為篡位奪權的明成祖朱棣草擬登位詔書,因此株連十族,連立在玄妙觀裏石碑上麵方大人的碑文也未能幸免,被全部鏟除。從此成為“無字碑”。

現存蘇州玄妙觀正殿右側的“無字碑”碑座浮雕獅獸等紋飾,已經在風雨中度過六百多年的時光,如今碑頭與碑體身首異處,殘破不堪的碑頭就躺在碑座的腳下。筆者詢問了一些在玄妙觀裏健身、休閑和購物的人們,絕大多數不知道碑的故事,有字無字更沒人關心了。

曆史上最大的“無字碑”,莫過於山東曲阜城東八裏壽丘的北宋宣和年間遺存的“萬人愁”碑。傳說壽丘是黃帝的出生地和他兒子少昊的葬地。宋徽宗認為自己的祖先就是黃帝,於是,在壽丘大興土木,建造宮觀。又運來四通巨碑石材,欲鑿成刻字後豎立在景靈宮前。據說運石料就用了15年。前進的速度為“日挪臥牛之地”。巨碑剛鑿成,尚未題額刻字也未連接豎起,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渡過黃河,壽丘淪陷,巨碑一直遺棄在荒草之中。明代詩人李夢陽曾有詩感歎道:“豐碑不書字,遺恨宣和年。”1748年,清乾隆帝東巡,駕臨曲阜,當地官員怕因巨碑無字埋沒多年而觸犯聖怒,立即下令就地拉倒砸斷,即地方誌所謂“仆而碎之,瘞之今址存數斷石。”文化大革命期間,已成碎石的巨碑仍未能幸免,被造反派作為“四舊”,再次用烈性炸藥炸成一百五十餘塊碎塊。直到1991年,當地政府投資18萬元,征地3畝,曆時5個月,才將巨碑複原。當初,原碑一小塊殘片,竟用鐵篩過濾沙土數噸,往往費時一周,僅得幾塊。複原的巨碑立在少昊陵南端。碑首圖案雕刻精致;龜趺尤為精美,鑿工粗獷有力,形體龐大壯觀,昂首朝天,氣勢豪邁。碑身通體不著一字,然而,八百多年的曆史變遷和人世滄桑盡在其中矣。“無字碑”是碑中的“另類”。唯其如此,也才有以碑喻人的事情。這樣的事例還真不少。

南宋時候有個叫王錫老的人,節衣縮食收藏秦漢古碑。有一次聲稱“近得一碑甚奇”,原來碑上“顧無一字可辨”。朋友問他這是什麼碑,王答不上來。朋友說:你這麼愛好古碑卻搞不明白,原來也是一個“無字碑”。這是調侃和嘲諷,隱喻王錫老附庸風雅,實則沒有文化。(宋·周輝《清波雜誌》卷七)

唐朝有個叫趙崇的人,滿腹經綸,述而不作,隻能誇誇其談,卻不會寫文章,“號曰‘無字碑’。”(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三)

五代時候,後唐明宗要選一位宰相,征求大臣們的意見。有人推薦崔協。反對者說:崔協不識字,虛有其表,號為“無字碑”,如果“誤加采擢(提拔),無功幸進”,這樣的文盲,宰相中有一個足以令人恥笑了。怎能容忍再加上一個呢?

五代時候還有個沙陀(少數民族)人名叫安叔千,後唐莊宗時曾指揮軍隊與契丹作戰,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官至四鎮節度使,其人“相貌堂堂而不通文字,所為(所作所為)鄙陋,人謂之‘無字碑’。”

“碑”麵無字,已屬遺憾。人而無文,又將何如?

“無字碑”留下聯想的空間很大很大。

“無字碑”發人深省的地方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