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無字碑(2 / 3)

既然這樣鄭重其事地在五嶽之首的泰山立碑,為什麼不刻一字呢?有人認為漢武帝已在位三十來年,功德無量,一塊體量有限的碑石如何載盡自己的豐功偉績?因此不著一字,也就應有盡有了。這隻是猜想,並無依據。

漢武帝在泰山立無字碑一定另有緣故。

從《史記》的記載看,當是從登中嶽太室時遇到的那件頗有神秘色彩的“萬歲”之聲引發的。當時,“從官”在山下聽到似乎有人在喊“萬歲”的聲音。問漢武帝聽到沒有,漢武帝“不答”;問下邊的人聽到沒有,下邊的人也“不言”。但對於極為迷信的漢武帝來說,這可不是一件小事,這分明是上天賜福“大漢”,永葆江山長治久安的告諭或暗示,怎能不感恩戴德,頂禮膜拜呢?然而,報答和感激上蒼的地方卻不宜選在中嶽太室,五嶽之首的泰山當為首選,又由於天機不可泄露,不便在碑上大書特書;當初漢武帝對此事就曾保持沉默,不置一辭。因此,受命“上石立之泰山巔”的“從官”們自然心照,無法在碑上刻字,於是,立在玉皇頂的這通碑就成了無字碑。

另有一種墓祠上的“無字碑”明顯帶有“預留”性質。

曹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下令重修孔子舊廟。廟中立有孔子像,以及侍立兩側的弟子像,又“廟立七碑,二碑無字”。十三陵中竟有十二陵的神功聖德碑空無一字。這件事連清代乾隆皇帝都十分納悶,他說:

明諸陵,唯長陵有聖德神功碑文,餘俱有碑無字。檢查諸書,唯徐乾學《讀禮通考》載:唐乾陵有大碑,無一字,不知何謂?而明諸陵效之,竟以為例,實不可解也。

其實,後繼位的皇帝為前朝皇帝撰寫碑文原是曆代普遍遵循的定則。明孝陵朱元璋“神功聖德碑”的碑文就是明成祖朱棣撰寫的;明仁宗朱高熾撰寫了朱棣長陵的碑文;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為他的父親撰寫了睿功聖德碑文。那麼,後來新建的七陵碑文按理也應由他來寫。可是,嘉靖帝卻遲遲不交卷,以致後來全都成了“無字碑”。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有人推測,嘉靖帝迷信道教,崇尚老莊的“無為而治”,認為碑上無字才能表現出祖先功德無量,無字之碑比有字之碑更高一籌,更能表示祖先功德無法以文字表述。

其實並非如此,而是嘉靖帝自有難言之隱。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仁宗朱高熾撰寫的長陵碑文,把歌功頌德的詞彙幾乎用盡,嘉靖帝深感自己怎麼也寫不出比長陵碑文更好的文章。勉強寫出來,也十分沒麵子;其次,獻陵墓主明仁宗朱高熾,景陵墓主明宣宗朱瞻基,裕陵墓主明英宗朱祁鎮和茂陵墓主明憲宗朱見深等人,很少有鮮活生動的材料可以利用,何況他們的政績也天差地遠,仁宗、宣宗的政績尚可圈可點,大書特書一番也不算困難,難的是明英宗,先是寵信宦官,後來喪師土木堡,做過瓦剌的俘虜,再後來兄弟反目,發動政變,二次複辟,終其一生,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功德,訴諸碑文如何下筆?

既有這樣的先例,後來的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載厚)、定陵(明神宗朱翊鈞)、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和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全都在陵前豎立了“無字碑”並建碑亭。所謂“神功聖德”究竟在哪裏,隻有天知道了。

前文談到乾陵前麵武則天死後刻立的“無字碑”,有種種猜測,筆者認為全都不能成立。在帝陵之前刻立“無字碑”是帝王殯葬製度題中應有之意。所謂“凶禮”的規定,即在神道兩側各立一碑,右為《神功聖德碑》,左為《無字碑》。乾陵早在唐高宗入葬時,已經由武則天執筆親撰了《述聖記碑》,記述了高宗李治生平史略和在位期間的“文治武功”,共46行,每行120字。由於不是帝後(皇後)合葬墓,因而未立《無字碑》。這樣,武則天死後在與丈夫李治合葬墓前,按“雙碑製”規定,就隻少一通無字碑了。所以,現存乾陵的這通《無字碑》本來就該是無字的,並不是專給武則天刻立的,武則天隻是個皇後,臨死前她自己也已承認,因而沒有資格獨享一碑。這通“無字碑”的刻立跟武則天和繼位的皇帝沒有關係。換句話說,並不是由於他們個人的原因才造成了一通《無字碑》。

筆者這樣的論斷,有兩件事例可以作為旁證:一是安徽鳳陽朱元璋在其父母墓前刻立的《皇陵碑》和《無字碑》;第二是在南京明孝陵除《神功聖德碑》之外,也有一通“無字碑”,隻不過這通“無字碑”刻成之後未能安放在孝陵,這在後麵再談。

先說鳳陽《皇陵碑》和《無字碑》,這兩通碑立在二百多米長的神道起點的兩側,各有高大碑亭,形製相同,左右對稱。《無字碑》與《皇陵碑》同時樹立,明顯帶有給後人留下評價餘地的意思。當然也包含墓主神功無疆,聖德無量,無法以文字表述的意思。即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成若缺,大盈若衝(虛空之意)”,碑版上麵不鑿一字,也就等於該刻上的全刻上了。明孝陵的《無字碑》現在立在孝陵附近名叫“紅樓夢文藝園”的“太虛幻境”內。在這園內一處偏僻的角落裏,在周遭參天大樹的蔭蔽之下,立有一通高大壯觀的巨碑,通體無字,碑頭已亡佚,龜趺開裂。據說是從美齡宮旁的水溝裏發現的。這通碑被廢棄的原因有人估計有兩個方麵:一是石質欠佳;二是帝王陵墓一向實行的“雙碑製”已改革了,隻立《神功聖德碑》,不再立《無字碑》。因此,這通《無字碑》刻成後即遭廢棄。至今六百多年過去,碑身通體完好,隻有龜趺有些許開裂,可見並非石料質量有問題,而是由於“雙碑製”改為單碑製,才被無情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