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1 / 2)

時間

.1914

人物

.威爾遜

.魯登道夫

.費迪南·福煦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在1914年。這場戰爭是人類一場空前的災難,但是它卻為美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大戰結束後,歐洲的哈布斯堡、霍亨索倫、羅曼諾夫和奧斯曼王朝被掃進了墳墓,歐洲交戰諸國元氣大傷。美國在戰爭中卻大發橫財,坐收漁人之利,不僅躋身世界強國,而且開始扮演起作為一流大國領導世界的角色。

美國政府的中立與調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威爾遜政府正致力於改革內政,大力推行威爾遜“新自由”的改革綱領。威爾遜政府最初發表的關於外交政策的幾個聲明中,都正式認可了當時全美上下一致的中立態度。1914年8月4日,威爾遜發表中立宣言。8月19日,威爾遜又呼籲美國人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保持不偏不倚……謹防那種對於中立的最深邃、最巧妙、最根本的破壞,這種破壞可能源於他們所屬的民族,也可能出於過激偏袒,在這些考驗人們靈魂的日子裏,美國不僅必須在名義上,而且必須在事實上保持中立。我們既要在行動上,也要在思想上不偏不倚。”

在整個中立期間,美國輿論要求政府既要堅持保護美國的海上權利,又要維護和平。因此,用調停來結束戰爭便成為美國政府唯一可行的方法。1915年1月,威爾遜派遣豪斯上校前往歐洲,開始了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首次調停使命。豪斯在初始過程中發現,隻要德國同意撤出比利時以及戰後實行裁軍,並明確保證將來歐洲的和平,英國就願意商討和平條件。但德國不願意作出這樣的保證。豪斯的和平使命以失敗告終。

1916年下半年,交戰雙方的僵持狀態正在打破,雙方都想利用各自手中的先進武器置對方於死地,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而美國則麵臨更為嚴峻的形勢,要麼通過調停結束戰爭,要麼被迫卷入戰爭。

美國宣布參戰

1917年1月22日,威爾遜發表了“沒有勝利的和平”的演說,強調美國是為了實現“沒有戰勝者和戰敗者”的和平,其結果是沒有兼並和賠償的媾和,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持久而穩定的世界秩序。

1月31日,德國答複威爾遜的和平呼籲,宣布自2月1日起,德國潛艇將無限製地擊沉所有在英、法、意和地中海東部廣大海域航行的交戰國和中立國船隻。至此,威爾遜“感到世界突然天翻地覆,東西旋轉,無法保持鎮靜”。威爾遜隻有宣布斷絕與德國的外交關係,但仍然不希望卷入戰爭。

1917年1月17日,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致電德駐墨西哥公使稱,“如果德美之間發生戰爭,提議與墨西哥結為軍事聯盟,德國為墨政府提供財政援助,支持墨西哥收回 19世紀中期與美戰爭中失去的領土。”這份電報被英國情報部門破譯,2月15日,英國將這份密電寄給美國政府。威爾遜看後認為這是對美國尊嚴的侮辱和對美國安全的挑釁,3月1日,新聞界將電報公布,美國一片嘩然,反德浪潮迅速席卷全國。齊默爾曼電報的公布使美國人免於參戰的僥幸心理蕩然無存,最終導致美國走向戰爭。由於德國的無限製潛艇戰,擊沉了大批美國商船,致使大批美國人喪生,美國的反德情緒日益高漲,美國參戰難以避免。1917年4月2日,威爾遜在國會發表演說,“為了美國的權利與榮譽”,必須對德宣戰。4月4日,參議院和眾議院以多數票通過威爾遜的戰爭谘文,美國正式參戰。

戰爭中的美國海軍

1917年4月,以阿瑟·鮑爾弗為首的英、法代表團先後到達華盛頓。鮑爾弗隨身攜帶著協約國之間締結的、在最後勝利時各國進行分贓的秘約。但是美國的目的是首先打贏戰爭。1917年4月24日,國會撥款70億美元,其中30億將貸給協約國政府。

為了打破德國海軍潛艇的殘酷封鎖,1917年4月10日和11日,美國海軍部長丹尼爾斯與英法海軍將軍們進行商談,初步劃分職責範圍。美國海軍在西半球進行防禦和巡邏,協助英國巡邏不列顛群島周圍。5月4日,美國第一批6艘驅逐艦到達愛爾蘭的昆斯敦。此後3個月內,共47艘美國驅逐艦進駐歐洲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