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胡佛與“大蕭條”時代(1 / 2)

時間

.1874~1964

人物

.赫伯特·胡佛

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三個總統中,胡佛是能力最強但運氣最差的一個。他好不容易進入白宮,便遇到了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這次經濟危機是美國曆史上空前嚴重的、並且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學者稱之為大蕭條。胡佛的政績因大蕭條而被遺忘,甚至後來有人把“胡佛”當成了罵人的前綴。

胡佛入主白宮

1928年大選來臨時,柯立芝那句神秘的“我不選擇較量”,使他失去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機會。因此,共和黨提名的候選人中,商務部長赫伯特·胡佛占據了優勢。但柯立芝對胡佛極為不滿,他甚至對農業部長說:“那個人(注:指胡佛)在六年裏向我提出了很多無用的建議,所有的都是不好的。”盡管如此,胡佛還是無可爭議地獲得了提名。

與此同時,民主黨也推出阿爾弗雷德·史密斯作為候選人。他獲提名前已四次連任紐約州的州長,富蘭克林·羅斯福稱他為“政治戰場上的快樂戰車”。大選隨即在史密斯與胡佛之間展開。對廣大選民來說,胡佛讓美國人看到了真正的美國神話,“胡佛的名字代表著個人成功,代表著管理糧食賑濟饑民,代表著嚴厲的吏治。”胡佛,這個農場主的兒子,8歲時成為孤兒,跟隨親戚來到西部,在那裏靠自己打工讀完了斯坦福大學,畢業後成了一名工程師。在一戰中,時任糧食局長的胡佛成了救濟比利時的英雄。在擔任商務部長期間,胡佛為創造美國的商業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胡佛以58.1%的普選票和壓倒多數的選舉人票當選。在眾人的期待中,胡佛入主白宮。

但胡佛的運氣不好,上任後不久,曾被美國人認為的“永恒的繁榮”一去不返,1929年10月29日成了美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大蕭條”隨之而至。

黑色星期日

一般認為,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是從1929年10月下旬股票市場崩潰開始的。這次崩潰是大蕭條出現的導火線,在柯立芝繁榮時期,證券交易成了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成交額在這一時期更是扶搖直上。

到1929年初,紐約股票市場的狂熱完全失去控製。這年夏天,股票價格一路上漲,9月3日達到高峰,稍微下降後,9月19日達到更高水平。

9月26日,英格蘭銀行為停止黃金外流和保護英鎊在國際彙兌中的地位,提高銀行利率6.5%;9月30日,倫敦從紐約撤回數億美元,使得美國股票市場股票價格狂跌。短期回穩後,到10月15日,紐約股票市場開始出現拋售現象。由於投機者拋出股票比較審慎,股票市場略有緩和。到10月24日那個“黑色星期日”上午,美國證券市場徹底陷入恐慌之中,成交額達1289 465股,價格下跌之快,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都趕不上下跌速度。當天,11位著名投機者自殺。

10月24日下午,摩根公司和一些銀行巨頭,拿出2.4億美元聯合基金高價購買股票,以防止股票市場崩潰,股票行情逐漸穩定下來。此後兩天,股票市場情況表麵上略顯平穩。於是,財政部官員、經濟學家和銀行家、輿論都出來向公眾保證:股票價格下跌問題不大。10月25日,胡佛發布文告說:“美國的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與繁榮的基礎之上的。”

但是,胡佛言猶在耳,股票價格再次慘跌。而且,最壞的情形發生在10月29日,星期二。這一天,“大量股票投入市場,不計價格地拋售……不僅無數小商號拋售股票,大商號亦然……而且簡直沒有人考慮買進,……開盤後半小時,成交額已超過300萬股……鳴鑼收場時,成交額達到創紀錄的16410 030股。收場時股票價格雖有所回升,但根據《紐約時報》統計,此時50種主要股票的平均價格,幾乎下跌40檔。與此同時,在另一些市場——外國股票交易所、美國較小交易所、穀物市場,價格慘跌也接近恐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