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941
人物
.羅斯福
.野村
.山本五十六
德國進攻蘇聯後,美日關係進入一個新階段。1940年9月,日本加入了軸心國集團,美國的反應是對日本采取重要軍事物資的禁運,尤其是對廢舊鋼鐵和航空汽油的禁運。此時的日本除了與美國談判之外,準備積極南進。對此,美國的態度轉為強硬,中止了斷斷續續的美日談判。在日本首相近衛文 的堅持下,8月底,雙方恢複談判。由於日本堅持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遭到美國堅決反對,談判再度陷入僵局。所有這一切終於促成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戰。
美日談判
德國突襲蘇聯後,日本外相鬆岡主張根據三國條約與德國一道進攻蘇聯。但日本首相和軍方認為:進攻蘇聯並不能獲得日本急需的作戰物資。6月25日,日本內閣與軍方聯席會議規定了南進綱領。7月2日,日本禦前會議決定:第一,不論國際形勢如何,依然將堅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第二,繼續努力解決中國問題,確立本國自衛自存的牢固基礎而邁步南進,甚至不惜與英、美作戰;第三、排除一切障礙以實現上述綱要。決定作出以後,日本政府大多數人仍希望避免與美國作戰。7月10日和12日,日本再度召開了聯席會議,鬆岡力主拒絕美國大使赫爾的口頭聲明,停止與美國會談。結果,鬆岡被撤職,豐田貞次郎繼任外相。但是,日本的南進方針並沒有改變。
7月8日,美國獲悉了日本禦前會議的決定,引起強烈反響。15日,美國了解到日本要求法國維希政府允許它在印度支那取得8個空軍基地和金蘭灣及西貢兩大軍港。21日,美國了解到維希政府已向日屈服。23日,美國代理國務卿韋爾斯約見日本駐美大使野村。並對野村說,美國政府隻能將日本的行動理解為日本要征服南海其他地方的最後的預備步驟。24日,日軍進入印支南部。25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將在美的日本的全部金融、進出口貿易等,交由美國政府管製,禁止日本船隻通過巴拿馬運河。26日,美國成立陸軍遠東司令部,由麥克阿瑟任司令官,召集菲律賓民兵服現役。8月1日,羅斯福禁止向日本輸出重要戰略物資。
由於日本海軍將領們不願冒險與美國作戰,8月7日,日本首相近 衛建議與羅斯福親自會晤,以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製定了一份向南擴張的計劃。美國雖然了解到這一計劃,知道日本的態度並不誠懇,但為了推遲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間,羅斯福在從大西洋會議回國後,於17日接見了日本駐美大使野村,並在致日本備忘錄中說:“如果日本再展開任何侵略活動,美國將采取一切必要步驟,以保證美國安全;不過,如果日本誠意希望按照美國已提出的原則達成協議,美國政府將願意恢複被日本占領印支打斷的探索性談判”。28日,野村提交了日本政府對羅斯福備忘錄的複文,其中說,隻要中國問題得到解決,日本就從印支撤軍;除非受到攻擊,日本不會南擴或與蘇作戰。9月4日,日本在一個澄清性備忘錄中甚至提議:如果美國卷入對德防禦戰,日本將不認為受到三國條約的約束。
羅斯福十分高興,準備同意與近衛會晤。但在赫爾勸說下,9月3日,羅斯福答複日本政府說,他很高興和近衛會談,但是特別是關於中國的基本分歧,必須澄清。3日至6日,日本政府舉行了高級會議,表明日美分歧不可調和。他們認為,近衛同美國解決問題的時間,隻能到11月中旬;如果到時候還不能達成協議,日本就向英、美、荷宣戰。22日和25日,日本答複美國時所提條件之一是不許英、美插手“中國事變”。在此情況下,羅斯福盡量拖延談判。
10月中旬,日首相近衛仍希望談判,並要求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滿足美國的要求。東條英機堅決反對,促使近衛於10月16日辭職,東條英機出任首相。東條就任後,日本陸軍與各反戰集團之間一直爭論到11月5日,陸軍首領同意作最後一次努力,與美國進行和解,但如果到11月25日談判仍無結果,就準備立即進攻美國。同日,日本海軍發布作戰命令,如外交談判失敗,就在12月初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