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885~1945
人物
.喬治·巴頓
曆史已經伸出雙手擁抱了巴頓將軍。他的地位是牢固的,他在美國偉大的軍事將領中將名列前茅……遠在戰爭結束之前,巴頓就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引人注目,妄自尊大,槍不離身,篤信宗教而又褻瀆神靈。由於他首先是一個戰士,因而容易衝動和發火;由於他在急躁的外表之下有一顆善良的心,所以易受感動而流淚。他是一個奇妙的火與冰的混合體。他在戰鬥中熾熱勇猛而殘酷無情,他對目標的追求堅定不移。他決不是一個隻知拚命的坦克指揮官,而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
——《紐約時報》關於巴頓逝世的社論
從留級生到優等生
1885年11月11日,喬治·巴頓出生於南加利福尼亞州。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美軍中著名戰將,並為國捐軀。他的父親曾在軍隊中為國效力。少年巴頓是在祖父輩的赫赫戰功之中長大的。1904年6月,巴頓跟隨父親來到西點軍校,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 第一年,巴頓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隊列上,這使他的隊列考試名列全年級第二,而數學成績則屈居榜尾,學校決定讓他留級。
重修一年級之後,巴頓到二年級晉升為下士學員,三年級升為軍士長,他以自己的努力使“西點”戰術係認為他是同屆學員中的佼佼者。巴頓對軍校的許多課程並不感興趣。但他對每件事都竭盡全力去做,以求完美。巴頓良好的素養給同學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們認為“巴頓是一個傑出的學員,富有軍人氣質,熱情洋溢,精力充沛,並且有堅毅的性格。”
“美軍第一坦克手”
巴頓視戰爭為生命,1917年4月6日,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頓隨潘興將軍來到歐洲大陸。在歐洲戰場上,巴頓初步認識到:坦克部隊是一個具有發展前途和作用的新兵種,如果美國組建坦克部隊,他一定第一個參加。很快,巴頓就受命組建和指揮一個坦克營。為了熟悉坦克,巴頓首先到法國坦克兵培訓中心學習,而後與英軍坦克兵認真探討了坦克作戰經驗,從而對坦克的作戰運用有了深刻認識,並將坦克的性能、坦克兵的組建、戰術、訓練等問題作了係統的歸納分析,寫出了一份研究報告,這為美國坦克部隊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1917年,在巴頓的領導下,美國裝甲兵訓練學校終於建立起來,為美軍訓練了第一批裝甲兵人才。後來,巴頓受命組編成了一支坦克旅,這支坦克旅在進攻戰中大踏步前進,勇立戰功。由於巴頓功勳卓著,他連續三次晉升,直至上校。因而巴頓被譽為“美軍第一坦克手”,成為美軍中最早的坦克戰專家。
重建鐵騎
1920年,美國國會通過《國防法案》,該法案規定坦克兵不再作為獨立的兵種存在。這使美國的裝甲兵一落千丈。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的坦克部隊橫掃歐洲,充分顯示了坦克的威力。危機到來之際,美軍的高級決策人物想起了巴頓,機遇降臨到巴頓頭上了。1940年7月,55歲的巴頓再度出山,參與重建美軍裝甲部隊的工作。
1940年7月4日,總參謀長馬歇爾簽署命令,決定組建一支2個師的裝甲部隊,巴頓奉命組建一個坦克旅,不久又晉升為準將,實現了重返裝甲部隊的宿願。巴頓先是擔任裝甲部隊的旅長,接著又是師長、軍長。在為北非戰役作準備時,為了使部隊適應沙漠環境,巴頓把部隊帶到美國內地的一個荒漠地區進行訓練。麵對叫苦連天的士兵和軍官,巴頓說:“高超的軍事技術和適應能力可以有效地減少部隊的傷亡,一品脫美國軍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國人一加侖的鮮血。”
經過嚴格訓練,這支裝甲部隊成了美軍中無堅不摧的軍隊!1942年,巴頓率部在摩洛哥西海岸登陸,為盟軍完成北非的戰役部署創造了有利條件,也使部隊接受了戰火的檢驗。
橫掃歐洲大陸
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成功後,巴頓率領的裝甲部隊采取長途奔襲和快速機動戰術,以超常的速度在歐洲平原上大步前進,窮追猛打,長驅直入,穿越法國和德國,最後到達捷克斯洛伐克。
在諾曼底登陸作戰以及布列塔尼之戰和法萊斯圍殲戰中,巴頓的第3集團軍一路過關斬將,為解放法國立下汗馬功勞。在塞納河之戰、洛林血戰、阿登戰役中巴頓盡顯虎將神威。在跨越萊茵河、艾佛爾戰役、法爾茨戰役中,巴頓為最後殲滅法西斯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近乎瘋狂的快速推進中,巴頓抓住一切戰機,迅速果斷地圍殲敵軍。在281天的戰鬥中,巴頓部隊向前推進1600多千米,解放130座城鎮和村落,殲敵140餘萬。正如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所指出的:“在巴頓麵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就像古代神話中的大力神,從不會被戰爭的重負所壓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次戰役中,沒有任何一位高級將領有過像巴頓那樣神奇的經曆和驚人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