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創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凱歌聲中。1942年1月1日,美、中、英、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1945年4月25日,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6月26日,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同年10月24日,中、法、蘇、英、美和其他多數簽字國遞交了批準書後,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
雅爾塔會議 NO.1
1945年2月,蘇聯紅軍已將德國軍隊從斯大林格勒趕回到柏林郊區,並從德國的野蠻統治下解放了波蘭和東歐的大部分。在西線,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撲被徹底粉碎,美、英部隊準備在摩澤河以北向魯爾發動攻勢。意大利戰區的盟國部隊正在北進。德國三麵受圍,敗局已定,歐洲戰爭即將結束。但是,在太平洋戰場,日本仍占領著朝鮮、中國、印度支那、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亞、印尼、菲律賓等大片土地。美國軍方估計,在德國戰敗後,仍需苦戰18個月,才能打敗日本。同時,隨著戰爭的勝利在望,美、英和蘇聯之間的矛盾和互不信任越來越明顯。在這個關鍵時刻,協調盟國的戰略計劃,加強盟國的團結,商討處置戰敗的德國及戰後世界的安排,成為美、英、蘇亟待解決的問題。羅斯福建議舉行3國首腦會晤。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美、英、蘇3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偕同他們的外長、參謀長等,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了8天會議,史稱克裏米亞會議,或雅爾塔會議。羅斯福參加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協調盟國在歐洲和亞洲的戰略,爭取獲得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保證;就聯合國的原則問題達成協議,把美、英,蘇的戰時同盟發展為戰後的和平合作。
雅爾塔會議主要圍繞關於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大國否決權的使用問題和關於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列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蘇聯原來堅持主張作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應在一切問題上擁有全麵否決權,美、英則反對大國成為爭端當事國時擁有投票權。後來,為打破僵局,美國提出一項折衷方案,規定5個常任理事國在一切實質性問題上擁有否決權,但對提交安理會審議的爭端,任何爭端當事國對於安理會是否要審理這一爭端無投票權。丘吉爾對此表示同意,蘇聯也接受了美國方案。這是雅爾塔會議最具體的成就。同時,蘇聯收回了前年秋天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提出的在聯合國大會進行表決時要有16票的要求,隻希望有2個或3個加盟共和國,即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能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丘吉爾為了把英帝國各自治領域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支持蘇聯的要求,羅斯福隻得同意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列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實際上是給蘇聯3票表決權。
建立聯合國NO.2
1945年4月25日,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6月26日,參加會議的50個國家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大會的閉幕式上發表演說,稱讚憲章“實現了30年前那個偉大政治家——伍德羅·威爾遜的理想”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個英勇的領袖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目標”。10月24日,中、美、英、法、蘇和其他多數簽字國遞交批準書後,《聯合國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
聯合國一建立,美國就開始操縱聯合國,企圖把聯合國變為美國的政治工具。聯合國原有51個創始國,其中,有34個在西歐和拉丁美洲,它們是支持美國的。隻有11個來自亞洲和非洲,絕大多數也是親西方的。來自蘇聯集團的隻有6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美國控製了4票。1946至1953年間,聯合國大會通過800多項決議,其中美國支持的隻有兩項被否決。《紐約先驅論壇報》指出,美國在聯合國內已經“形成一種獨斷專橫的力量”。到1946年,美國除已控製中、南美洲並基本控製西歐外,在太平洋地區控製著日本、國民黨統治的中國、半個朝鮮,還接管了太平洋上的馬裏亞納、馬紹爾、加羅林等群島。其領土增加2849萬平方千米。在這種情況下,加上美國操縱聯合國,運用多數席位,開動表決機器,就可對蘇聯及其他國家施加壓力。這一切,標誌著美國的世界政治霸權的建立。1950年,杜魯門宣稱:“在過去50年所發生的一切巨大變化中,美國在世界事務中地位的變化是最重要的變化。”“今天……我們已經從世界事務的外緣走到世界事務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