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946~1949
人物
.丘吉爾
.斯大林
美國不滿足於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寶座,它謀求稱霸全世界,這就必然導致美、蘇關係惡化。美國和蘇聯之間在二戰結束後出現了日益嚴重的分歧,鬥爭的焦點是爭奪歐洲,特別是東南歐。隨著時間的推移,鐵幕終於落下,冷戰正式開始。
鐵幕落下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密蘇裏州富爾頓城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這篇演說以“鐵幕”一詞的使用而聞名,丘吉爾宣稱在橫跨歐洲的鐵幕後麵,幾乎每處都受到“警察政府”的控製,“根本沒有真正的民主”;在鐵幕前麵,“還有其他令人焦慮的因素”;遍布世界各地的共產黨“到處構成對基督教文明的日益嚴重的挑釁和危險”。他又說:“大戰期間,我對我們俄國朋友和盟友的觀察所得印象使我堅信,他們所欽佩的莫過於實力,而他們最瞧不起的是軍事上的虛弱。”因此,丘吉爾提出“一個明確而實際的行動建議”,號召英、美結成“兄弟聯盟”,壟斷“製造原子彈的秘密”,“配備一支國際武裝力量”,聯合使用兩國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聯合國機構之外聯合起來對付俄國。丘吉爾的演說,得到了杜魯門的熱烈歡迎。
1946年3月13日,針對丘吉爾的演說,斯大林對《真理報》記者發表談話,譴責丘吉爾和他的美國朋友們散布“種族優越理論”。
美國為了實現稱霸世界的目的,利用丘吉爾的演說大造輿論,掀起“反對共產主義擴張”的浪潮,製造“冷戰”氣氛。1946年3月杜魯門對哈裏曼說:“我們也許要跟俄國人在伊朗問題上發生戰爭。”接著,美國前駐保加利亞大使喬治·厄爾鼓吹趁蘇聯沒有掌握原子彈以前,對它使用原子彈。5月3日,盟國對德管製委員會的美國代表盧修斯·克萊通知蘇聯駐德司令,不得再從西方占領區拆走機器。1946年9月5日,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發表演說,拒絕承認東德以奧德—尼斯河為邊界,聲明美方準備修改波茨坦協定,強調美國不會撤退在中歐的駐軍。
柏林危機
馬歇爾計劃出籠後後,美國加快了支援西德的步伐。馬歇爾曾宣稱:重建歐洲就必須重建德國。不先恢複德國的生產就不可能恢複歐洲的經濟。1947年8月,美、英、法在倫敦召開會議,力主重建德國工業,3年內將美、英雙占區鋼產量提高至年產1070萬噸。9月10日,美、英簽署協議,將魯爾煤礦的管理權交給德國人。1947年底,由美、蘇、英、法四國外長參加的倫敦會議破裂後,美國拉上英、法、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倫敦召開六國會議,商談成立西德政府。為抗議美英法三國片麵召開倫敦會議,蘇聯在1948年3月20日退出盟國對德管製委員會,並通知美國軍事長官,從4月1日起,蘇方將檢查所有通過蘇占區的美國人員的證件,檢查所有貨運物品,並開始在柏林實行交通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