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899~1961
人物
.海明威
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他親身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他的一生是在淒風苦雨中度過的。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對現當代美國和世界文學產生過廣泛的影響。他是“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他有“硬漢子”的性格。他就是現代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
軍旅生涯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小鎮奧克帕克,他在家排行第二。母親格雷絲·霍爾·海明威是公理教會信徒,也是一位有藝術修養的女人。父親克拉倫斯·艾德家茲·海明威是一名傑出的醫生,又是一個喜歡研究自然界的人,他引起了小海明威對於戶外活動的愛好。雙親對他的影響貫穿了他的一生。海明威對戶外活動的愛好,從來沒有減退過。
中學畢業之後,美國已經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吸引力對海明威相當大,他於1918年5月開始這場冒險。海明威從一位同事那裏,找到了參軍的途徑。他效法他的同事,報名參加了陸軍的紅十字車隊,成為一名救護車誌願司機,對他來說,衝鋒陷陣才是他真正向往的,但畢竟可以赴歐參戰了。後來海明威如願以償,奔赴法蘭西戰場,7個月之後,海明威歸來時,他穿著軍裝,披著意大利軍官的黑色鬥篷,領口扣著銀色花鉤,腳蹬西班牙式高統皮軍靴,帶著幾十個傷疤,帶著殘留在大腿上的碎彈片,帶著三枚銀十字軍功章,帶著繳獲的奧地利鋼盔、左輪手槍和信號彈槍,活脫脫一個從戰場上凱旋的青年英雄形象。
獨立生活
在戰場上負傷後載譽歸來的海明威,得到了家庭、親友和新聞界的熱烈歡迎。堪薩斯城《星報》、《美洲芝加哥報》、《奧克帕克報》、《紐約太陽報》都詳細地報道了海明威的戰功、受勳以及他回到家鄉的情況。但是激情總是短暫的,歡迎的熱潮過後,海明威感到十分失落,他剛過完21歲生日,他母親提出:要麼找一個固定的工作,要麼搬出去。海明威搬了出去,到芝加哥當了《合作福利》的編輯,那年冬天,他認識並愛上了哈德萊·理查遜,1921年9月,海明威與哈德萊結婚,在家裏的鄉間別墅度蜜月,接著去多倫多,當了幾個月的特寫記者。
但是,海明威需要的是有空閑進行寫作。為此他們夫婦接受了一個駐國外兼職記者的工作。此後兩年,海明威成了《星報》駐歐洲的流動記者,入住在巴黎,寫關於日內瓦與洛桑國際會議的報道,包括希土戰爭的簡練電訊。與此同時,他寫小說,寫詩,1922年5月份和6月份,海明威頭一次公開發表作品《神妙的姿勢》和一首隻有四行的詩《最後》。1923年,他幾篇作品被刊物采用。瑪格瑞特·安德生和琴·希普在《小評論》上發表了他六個短篇;羅伯特·麥卡門發表他第一部作品《三篇故事和十首詩》。
坎坷的作家生活
海明威夫婦1923年8月離開巴黎。他的長子約翰·哈德萊·海明威生在10月。1924年1月,海明威夫婦重回巴黎和蒙巴那斯,安居在戴尚聖母院的公寓房子裏。1925年海明威出版他的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裏》,但是這個作品是失敗的,不過這部作品引起艾倫·泰特、保爾·羅孫斐爾德和路易斯·克羅納伯格等美國評論家的注意,他們認為海明威是美國文壇新出現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