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950~1957
人物
.杜魯門
.約瑟夫·麥卡錫
朝鮮戰爭時期是戰後美國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高潮時期之一,又是美國政治保守和反動的一個時期。美國國內出現了一股極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潮流——麥卡錫主義。它煽動反共,迫害一切對華友好的美國人士,摧殘美國共產黨和民主進步力量,使整個美國處於恐怖氣氛之中。
麥卡錫主義的崛起
朝鮮戰爭在美國國內產生了廣泛影響。國防開支導致了通貨膨脹,到1951年1月,美國政府施行直接管製才使物價穩定。和羅斯福不同的是,杜魯門對於總統職務本身固有的特權抱有擴大的看法。1952年4月,杜魯門擔心鋼鐵工人大罷工會使軍火不能運到在朝鮮作戰的部隊,遂命令政府接管鋼鐵廠,但最高法院否決了總統的觀點。在政治上,戰爭帶來的恐懼和美國政府對共產主義運動的恐懼,使得杜魯門對於所謂的共產黨間諜十分敏感,而1951年的朱利葉斯和埃塞爾·羅森堡夫婦間諜案,更使杜魯門感到不安。
早在1947年,杜魯門就建議聯邦政府製定了一個聯邦政府忠誠甄別計劃,杜魯門說:“不忠誠分子和顛覆分子必須從政府崗位上清洗出去。但在尚無確鑿證據足以做出這種結論之前,我們也不能允許聯邦政府工作人員被扣上不忠誠的帽子。”根據這個計劃,到1952年12月,全美有660萬人受到審查。但是並沒有揭露出一起間諜活動。
1950年2月,威斯康星州的一個聲名狼藉的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在西弗吉尼亞的惠林發表了一個演說。他說:“現在我手裏就有一份國務院裏205名共產黨分子的名單。”他堅持說這些共產黨分子是“國務卿所了解的”,仍然在擔任工作和製定政策。這次演說以後,麥卡錫一夜成名。
1950年2月20日,在參議院麥卡錫作了長達6小時的醜惡表演,公然宣稱他已穿進“杜魯門的保密鐵幕”,得到81人的檔案材料,並且已經證明他們是共產黨人。1950年下半年,麥卡錫周遊全國,在15個州作了30次煽動性的演講。1951~1952年期間,麥卡錫對羅斯福以來政府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進行了惡毒攻擊。他聲稱: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上把中國和波蘭出賣給蘇聯,並為朝鮮戰爭設置了舞台;約瑟夫·史迪威在中國“奠定了共產黨征服”這個國家的基礎;馬歇爾曾經幫助了中國共產黨;杜魯門政府“執行了有利於國際共產主義而不利於美國的外交政策”。總之,羅斯福和杜魯門執政的20年,是“叛賣的20年”。
麥卡錫主義的猖獗與沒落
艾森豪威爾上台後,《華盛頓郵報》曾經預言:“麥卡錫主義將在一夜之間消失。”然而麥卡錫作為參議院政府活動委員會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的主席,更加瘋狂地調查政府機構中的“共產主義滲透”問題。在當時,國務卿杜勒斯成了麥卡錫的信徒,利用這一關係,麥卡錫更加肆無忌憚。杜勒斯命令國務院係統的圖書館清除所有“明顯追隨共產黨路線或參加共產黨外圍組織的作者”的書籍。其中達希爾·哈米特的驚險小說《托馬斯·播恩選集》,甚至惠特克·錢伯的《見證人》等書都在被禁之列,有一批禁書被付之一炬。更為離奇的是,麥卡錫委員會的成員馬修斯在《美國信使》雜誌上,著文斷言:“今日美國支持共產黨機構的最大團體,是由新教教士們組成的。”
麥卡錫對進步人士的迫害中,最著名的要算對著名核物理學家奧本海姆的迫害。這位美國的原子彈之父,因為反對繼續研製氫彈,1953年,奧本海姆的絕密工作許可證被吊銷,理由是他與左派人士有過交往。其實,早在奧本海姆主持曼哈頓工程計劃時,保衛人員就對這個問題作過調查。一個複審委員會宣稱,奧本海姆一案“說明,當一個人與政府的關係出現疑點時,政府有權探查——他的內心世界”。委員會報告還說,國家安全在危機時刻必須是絕對的。
麥卡錫擾得美國朝野上下不得安寧,而且粗暴幹涉政治、外交和軍事,這與共和黨政府的矛盾日漸加深。他反對艾森豪威爾任命查爾斯·波倫為駐蘇大使。並從1953年11月起,麥卡錫的矛頭直接指向艾森豪威爾政府,宣稱有叛賣的“11年”。1954年初,麥卡錫擴大對陸軍的調查,在佩雷斯案件聽證會上辱罵拉爾夫·茲維克準將,並製造陸軍部長羅伯特·史蒂文森向他屈服的假象,在軍隊中引起極大憤慨,迫使艾森豪威爾政府與他徹底攤牌。
1954年3月11日,陸軍向參議院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遞交了有關麥卡錫和科恩為沙因謀取優待的指控材料。委員會就此舉行聽證會。在4月22日至6月17日舉行的陸軍—麥卡錫聽證會上,麥卡錫進行了拙劣的表演。他那種信口雌黃的政治手段,遭到陸軍特別顧問約瑟夫·韋爾奇的揭露。自此,麥卡錫一蹶不振。同年12月2日,參議院通過譴責麥卡錫的決議。麥卡錫主義就此衰落。1957年5月2日,麥卡錫在政治冷遇中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