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代化發展的階段,國外學者也提出了一些理論,比較著名的有沃爾特·羅斯托的經濟成長五階段論(又叫“起飛理論”)和布萊克的現代化發展四階段說。羅斯托認為,任何社會早晚都會經曆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一般都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起飛前提聚集階段,起飛階段,趨向成熟階段和高頻消費階段”。布萊克的四階段說則更具有普遍性。他認為所有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必須經曆以下四個階段:第一,現代化的挑戰——現代觀念和製度,現代化擁護者的出現,這一切使社會在傳統知識範圍內遇到最初的對抗;第二,現代化領導的穩固——權利從傳統領袖向現代領袖的轉移;第三,經濟和社會的轉型一經濟的增長和社會變遷達到這一程度後,社會就從以農村和農業為主的生活方式轉向以城市和工業為主的生活方式;第四,社會整合——經濟和社會轉型導致整個社會基本結構的轉型。應該說布萊克所提出的四階段論是在總結歐美各國現代化發展曆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資本主義剛興起的時期,現代化的任務是推翻封建專製政體,建立適應資本主義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政治製度,實現政治的民主化。這就是相當於布萊克四階段理論的前兩個階段。後兩個階段就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開展工業革命,帶動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的出現,由此出現社會的轉型和重新整合,傳統社會演變為現代社會。
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現代化的特征。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國外學者的看法也是大同小異。1960年在日本箱根舉行的“日本和現代化”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學者們不僅討論了現代化的一般意義,而且還研討了現代化的一般特征。他們提出現代社會所具有的8項一般特征,它們是:(1)人口比較高度地集中於城市,整個社會越來越以城市為中心;(2)使用非生命能源的程度比較高,廣泛的商品流通和服務設施的增加;(3)社會成員在廣大空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經濟和政治事務中的廣泛參與;(4)村社和代代相傳的社會群體普遍解體,導致個人有更大的社會流動性,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具有更廣泛和多種不同的範圍;(5)全麵推廣文化知識以及隨之而來的個人對周圍環境傳播的世俗的和越來越科學化的傾向;(6)廣大和深入的大眾交流網絡;(7)政府、商業、工業等大規模社會機構的存在以及這些機構中日益增多的官僚組織;(8)在一個大的民眾團體控製下,各大民眾團體加強統一(即國家),這些單位之間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加(即國家關係)。這8條是現代化最基本的特征。布萊克則提出了現代化的12條標準,它們是:(1)民主化;(2)法製化;(3)工業化;(4)都市化;(5)均富化;(6)福利化;(7)社會階層流動化;(8)宗教世俗化;(9)教育普及化;(10)知識科學化;(11)信息傳播化;(12)人口控製化。印度學者A·R·德賽則概括了西方學者普遍認同的一些現代化特征,即:從使用人力、畜力轉移到使用非生物動力,從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機器作為進行生產活動的基礎,就意味著財富增長、技術多樣化、分化和專業化,從而導致一種新型的勞動分工以及工業化和都市化;對國家政權的支持者,從超自然的神轉為世俗力量;權力日益擴散到更大的居民階層;法律高於其他的調節係統。同樣,作為社會結構基礎的角色派定,從歸屬原則轉變為按個人的成就與功績的原則,從質的方麵改變了用人的基礎,從而也改變了社會結構;社會團結原則的主要轉變是建立在先定的、分散的、單一因素論基礎上的“機械性”團結轉變為建立在契約的、專業普遍性基礎上的“有機性”團結;現代化過程意指從信神、注重來世、反對變化的觀點轉變為世俗的、現世的、向前看擁護變革的觀點;理性主義、人道主義、適合時宜性以及改善今世而非來世的人類生活條件的必要性,構成了現代化文化觀的標誌。雖然這些理論是西方學者提出來的,但都是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走向現代化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