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抗戰時期湖南政治的演變(3)(3 / 3)

由此可見,戰時湖南由於省主席兼任了省黨部主任委員,在縣一級推行“融黨於政”,使得戰時國民黨在基層的作用更加弱化了,地方各級黨部成了政府和軍隊的附庸。

2.黨團的對抗

自國民黨在全國統治建立時,國民黨一直為CC係控製。但蔣介石對國民黨的現狀極為不滿,決定另組三青團,把振興國民黨的希望寄托在年輕一代身上。蔣在籌建三青團時,沒有讓CC係來組建,而是讓CC係的對立派係——力行社來負責組織三青團,這就是後來黨團衝突的根源。

國民黨的黨章中雖然規定了三青團對國民黨的從屬關係。在中央,除了蔣介石以總裁身份兼任三青團團長外,國民黨與三青團在組織設置上是兩個獨立的機構,互不統屬。由於黨團機構互不統屬,組織獨立,加之CC係與力行社的矛盾,三青團自成立時起,就加入了地方權力的爭奪之中。

三青團組織成立於1938年春,湖南支團部成立較晚,直到1939年8月才成立籌備處,9月召開第一次幹事會,主要成員有周天賢、劉業昭、朱如鬆等。1943年2月,省支團部籌備處召開第一次全省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300多人。此時全省已有半數以上的縣成立了縣分團,未成立分團的縣也成立了區隊,團員達6萬多人。至抗戰結束時,全省團員發展到11萬人。就湖南而言,全省上下不同程度地發生黨團衝突,其衝突特點是三青團受到薛嶽控製,用以打擊各級黨部的CC係成員。不少三青團骨幹奪得了縣黨部書記長、鄉鎮長等職務,如常德縣黨部的書記長熊剛毅,任職多年,勢力較大。三青團依附當地的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張元裕,張元裕以貪汙的罪名,將熊剛毅以及縣黨部調查員張雨安兩人逮捕押往長沙,立即指令縣三青團秘書孫克璋為縣黨部書記長,接著桃源縣黨部的書記長,也換成了三青團的殷本懋。常德一帶的黨團領導權,均被三青團控製。1944年,陳立夫接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後,CC係又卷土重來,中央派張炯為省黨部主任委員。張炯將熊剛毅從監獄裏放出來,委任他為省黨部組訓科長。此後雙方互相傾軋,直至國民黨在大陸垮台。在黨團的衝突中,各地三青團組織往往依附於地方政府,共同打擊各級黨部的勢力,經過反複爭奪,湖南各級黨部的力量較戰前削弱了。

如前所述,政黨政治是政治現代化的必然產物,中國國民黨作為次生型模式的政黨,是孫中山為了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向西方學習的產物。在軍政時期,國民黨要完成推翻舊政權,實現政權轉移的任務。在訓政時期,國民黨實行“以黨治國”,以立憲政之基礎。但怎樣實現“以黨治國”呢?國民黨通過對西方資產階級政黨政治和對蘇俄雙軌製的考察,認為“以黨治國”的方針應局限於中央層麵,在地方,黨權隻是管理黨務工作。至於三青團的設立,則是蔣介石學習蘇聯和中共的做法,是為了鞏固國民黨的統治基礎。1923年11月,蔣在考察蘇俄時就說:“蘇俄各地皆有少年共產黨支部,集中青年力量以充實改造基礎,是其第一優良政策。”因此戰時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黨政團的體製。

政:中央政治會議→國民政府→省政府→縣政府→鄉鎮→保→甲→戶

黨:中央黨部→省黨部→縣黨部→區黨部→區分部→小組→黨員

團:中央團部→省支團部→縣分團→區隊→區分隊→小組→團員

國民黨削弱地方的黨權,雖然能防止地方黨部包辦政府的事情,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它的負麵效應也是相當明顯的。它導致了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更趨激烈,大大降低了國民黨的執政能力。在戰前,黨政關係的矛盾就已經相當突出了。三青團成立後,由於組織上的獨立性,也轉入了地方權力資源的鬥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