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新帝王本紀(5)(1 / 3)

然而天不佑隋。楊諒的陸軍在途中遇到洪水,致使糧道斷絕、瘟疫流行;而周羅喉的水軍又在海上遭遇風暴,艦船大量沉沒。朝廷不得不下令撤軍。還沒抵達戰場,隋朝遠征軍就已損失大半,回到長安後,傷亡人數竟然達到了十分之八九。這對隋文帝楊堅和整個帝國而言,都不啻一個奇恥大辱!

盡管隨後高麗王高元為了避免全麵戰爭,不得不遣使謝罪,並上表自稱“遼東賤惡如糞土的臣子高元”,但背地裏卻不甘為隋朝臣藩,一直在暗中拉攏已經歸順隋朝的東突厥。大業三年楊廣北巡至東突厥啟民可汗的王庭時,碰巧高麗使者也在那裏。啟民可汗不敢隱瞞,遂與高麗使者一同晉見楊廣。

楊廣隨即命人向高麗使者宣詔: “朕因啟民可汗誠心歸順帝國,故親自駕臨他的王庭。朕明年將前往涿郡,你回去告訴你們國王,讓他前來覲見,不必心存疑慮。朕接待他的禮節,將和啟民可汗一樣。如果不來朝貢,朕將率啟民可汗,一同前往你們的國土巡視!”

隋朝天子對高麗王國的威逼恐嚇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高麗反應冷淡。

楊廣既沒有等到高元的入朝覲見,也沒有看到高麗王國盡到它應盡的臣藩禮節。

楊廣憤怒了。他決定要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元和他那不堪一擊的彈丸小國付出代價。

血的代價。

大業七年春天,國內所有的大型工程相繼竣工。還沒等疲憊不堪的臣民們從虛脫和崩潰的邊緣回過頭來,楊廣就迫不及待地發布了一道戰爭詔書——討伐高麗。

二月二十六日總動員令下達:命全國軍隊不分路途遠近一律前往涿郡集結。隨後,一道又一道十萬火急的敕令從洛陽的顯仁宮迅速飛向帝國的四麵八方……

三月,幽州總管元弘嗣便奉命前往東萊(今山東萊州市)海口督造三百艘戰艦。由於軍令嚴急,監工官吏拚命督促,全體工匠日夜站在水中勞作,片刻不敢休息,致使腰部以下都生出蛆蟲,最終死亡人數達到十分之三四。

四月,奉命北上的江南、淮南水兵一萬人、弓箭兵三萬人、嶺南的短矛突擊兵三萬人等各地精銳部隊絡繹不絕地湧向涿郡。

五月,河南、淮南、江南各郡奉命製造輜重運輸車五萬輛,前往高陽郡(今河北定州市),用以裝載軍服、盔甲、帳幕;命令還要求不許使用牛馬,而由士兵自己挽拉。

七月,再次征調長江和淮河以南的民夫和船隻,將黎陽倉(河南浚縣境內)和洛口倉(河南鞏縣東)的糧食運往涿郡,船隊首尾相接一千多裏。與此同時,滿載著軍隊、武器和攻城器具的大小車輛也日夜不停地在各條道路上穿梭奔馳,途中基本上始終保持著數十萬人,道路為之堵塞;時逢盛夏,大量士兵和民夫紛紛倒斃,致使屍體枕藉、惡臭滿途,天下為之騷然……

這駕瘋狂奔馳的帝國馬車就這樣轟轟隆隆地衝上了戰爭軌道,瞬間變成了一輛噴射著死亡火焰的戰車。

朝野上下都不約而同地預感到,隋帝國很可能最終焚毀在這團歇斯底裏的火焰中。

隻有一個人並不這麼認為。

他就是隋煬帝楊廣。

此時此刻的楊廣依然壯誌滿懷、成竹在胸。

他覺得隻要把盛世藍圖上那個小小的斑點抹掉,他就能以一個千古一帝所應具有的完美姿態當之無愧地走進青史了。

四十三歲的隋煬帝楊廣站在公元611年(大業七年)的洛陽,習慣}生地用他那華麗的四十五度角仰望帝國的天空。

他堅信,即將進行的這場戰爭必將把他和他的帝國推上前所未有的巔峰。

他堅信大業七年必將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最輝煌、也是最值得回憶的一年。

是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楊廣是對的。

大業七年的確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

然而,它卻不是最輝煌的。

而是最黑暗的。

它也不是最值得回憶的。

而是最不堪回首的。

因為大業七年是一個拐點——

是楊廣人生中的一個致命拐點、也是大隋王朝的一個致命拐點。

就在這一年冬天,隋末大起義的第一把烽火,由一個叫王薄的人在齊魯大地上點燃。緊接著,劉霸道、竇建德、高士達、楊玄感、李密、劉黑闥、杜伏威、李子通、翟讓、宋金剛、林士弘、高開道、徐圓朗、梁師都、劉武周、郭子和、薛舉、李軌、蕭銑、王世充等各路英雄、梟雄紛紛登場……

虛幻的盛世藍圖轉眼化為灰燼。

大隋帝國的天下瞬間烽火燎原。

而笑到最後的那位英雄就是楊廣的表兄,名叫李淵。絕代鳳凰——中國曆史上一對同性戀皇帝的悲情傳奇◎雲海孤月

五胡時代的關中流傳著一句神秘的童謠: “鳳皇鳳皇止阿房。”

沒人知道這旬童謠隱藏的秘密。

鳳皇即鳳凰,東漢之前的文獻沒有“鳳凰”字樣,均作“鳳皇”。

前秦建國,天王苻堅認為這旬童謠預示鳳皇降臨。為迎合天下太平的祥瑞,命人從驪山北麵,折向西,沿渭水與樊水在阿房宮舊址植梧桐、竹數十萬株,以招鳳皇。因為傳說中的鳳皇以竹實為食,隻棲於梧桐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