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謎(6)(1 / 2)

對此,翁同龢非常欣喜地在日記中記載,說光緒“讀書極佳,一切皆順”,有時候讀書是如此之勤奮,在吃飯前“竟無片刻之停”,類似這樣的記載在翁同龢的日記中比比皆是。說到這裏,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同樣是一個老師,為什麼同治就不成器而光緒就喜歡讀書呢?

除了個人天性的差別之外,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同治畢竟是慈禧的親生骨肉,即使遭到嗬斥和懲罰,也不會感到過分害怕;但小時候的光緒就不一樣了,他在宮中非常無助和孤獨,對於慈禧太後,他感到的不是親情而是恐懼。唯有在書房裏,小皇帝可以和師傅翁同穌隨意嬉鬧,經常去抓抓師傅的耳朵、扯扯師傅的袖子,而翁同龢也不生氣。更重要的是,光緒發現,如果自己學習好一點的話,那麼被慈禧嗬斥的次數就會少一點,這也使得他更加勤奮學習。

對師傅翁同穌的依戀也是光緒發奮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光緒的帝師,翁同龢不僅在學習上耐心教導,而且在生活上也給了小皇帝無微不至的照顧。譬如在光緒六年慈禧生病的時候,宮中太監疏於對光緒的生活照管,結果九歲的光緒親自鋪炕弄破了手,倒水又被燙起了泡。翁同龢見後大怒,便去找太監算賬。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總是師傅翁同龢出麵,為小皇帝提供保護。時間久了,在從小就缺乏父愛的小皇帝心中,翁同龢就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父親的角色。

光緒七歲的時候,翁同龢因回籍辦事,小皇帝得知師傅要離開自己後,整整一天都情緒低落,彷徨不已。在翁同穌離開的兩個月裏,光緒帝無心學習,後來連讀書聲也沒有了。等到翁同龢回到北京的時候,小皇帝拉著師傅的手,高興得眼淚直流。這一天,小皇帝精神振奮,朗朗讀書聲連太監們都被吸引了過來。後來,書房裏的太監偷偷地告訴翁同龢: “自從師傅走後,皇上從來沒有這樣大聲讀書過!”翁同穌聽後也是老淚橫流。小皇帝在宮中真的是太孤單、太可憐了!

對於光緒的成長,太監寇連材在《宮中日記》中總結說: “中國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蓋凡人當孩童時,無不有父母以親愛之……雖在孤兒,亦必有親友以撫之也。獨皇上五歲(實為不足四歲)登基,登基後無人敢親愛之。”

從這段話來看,光緒實在是連孤兒都不如,有那麼悲苦的童年作為引子,後來的逆反心理無論有多嚴重都不足為奇。當這種逆反心理被強力打壓之後,剩下的就隻有兩個字:仇恨。

4、 “她是神聖和古老理念的最後一位代表”

力量的極度不平衡所帶來的榮耀和恥辱,不僅表現在慈禧與光緒生前,也表現在他們死後。作為一個皇帝,光緒的葬禮隻能說是草草了事,但慈禧,則以她的魂魄來接受最後一次榮光。在這之後,她即將麵對長達百年的責難與咒罵。

據稱,慈禧太後的葬禮極為隆重而豪華,讓中外人士歎為觀止。當時荷蘭阿姆斯特丹《電訊報》的駐華記者對此做了一個詳細報道:

“送葬隊伍中,打頭的是一隊穿著現代軍裝的長矛輕騎兵,裝束齊整,舉止得體;接下來是由仆役們用手牽著,成一列縱隊的小矮馬;再後麵就是一大群身穿猩紅色綢緞衣服,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仆役,大約有幾百人,他們輪換著抬靈柩。

“……隨後,在遠處土丘之間的下坡路上很快就可以看到隱隱約約的旗幟。獵獵紅旗映襯著天空,一排排的騎兵向我們走來;更多的黃色轎子自上而下地過來,在這些轎子的後麵,閃爍著一團耀眼的金黃色火焰,體積大得嚇人,而且離地麵很高。

“慈禧太後的靈柩非常緩慢地向前挪動著,方形的靈柩上頂著一個偌大的金球,而且是用一塊邊幅很寬的織錦罩起來。它被一百多個轎夫用長長的竹杠抬著,高高地聳立在他們的頭頂上,以威嚴而莊重的方式向前移動。早在一個半小時之前,太陽就已經升起,使得那個靈櫃上的黃色綢緞就像是天上的一道燃燒著火焰的金色河流。這種黃色是代表皇帝的顏色。那金色的靈柩前麵有數百麵黃色的旌旗作為先導,那些旗幟被人們用紅色和金色的旗杆高高地舉在空中。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