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大批清朝的高官走上前來。他們身上隻穿著黑色的喪服。他們的官帽上摘掉了表示官銜的飾物,即紅珊瑚和藍寶石頂子,以及孔雀羽毛。他們是大清王國最高層的官員,其中包括了親王、衙史和大臣。所有的人都帶著哀悼的神情從我們麵前經過,衣著質樸,就像老百姓那樣,身邊都未帶隨從。
“看台上所有的西方人來賓都站起身來,脫掉了他們的帽子。那個龐大的靈柩就這樣在我們的麵前經過,那藍色的鳳凰在柩布上翱翔,紅花在鮮豔的金黃色綢緞上怒放,交織出一種斑斕的色彩。靈柩頂上的金球像太陽一般放射出光芒,那黃色的綢緞流光溢彩,耀人眼目。
“人們把她抬出了北京的城門,並且穿越過灰色的土丘。這位一生充滿了傳奇、不顧忌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其意誌即是法律的女人,如今已成了一具冰冷和枯萎的屍體。”
慈禧太後的去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結束了。正如那位記者所評論的: “慈禧太後是神聖和古老理念的最後一位代表——當另一個新的黎明降臨在這個已經成為世界未來一部分的奇妙王國時,上述理念就會已經隨她一起死去了。”
與之同時死去的光緒,似乎是個附屬品,沉默、冷清、不著痕跡。
篇外:光緒真的死於砒霜中毒嗎?
2008年5月,《近代史研究》刊登了一篇《光緒死亡原因探析》的文章,該文通過相關數據得出了“光緒死於急性砒霜中毒”的結論。但隨後《近代史研究》又刊登聲明表示該文章“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取數據……錯誤較多”,以至於作者包振遠對《近代史研究》提起名譽權受損的訴訟。《近代史研究》為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權威刊物,而《光緒死亡原因探析》一文的作者為北京市公安局多年從事刑偵工作的調研員,這起訴訟更是讓光緒的死亡之謎更加撲朔迷離。
包振遠在文章中稱,2003年至2006年期間,北京市公安局的偵查人員會同中國原子能科學院的科研人員運用中子活化實驗,結合從河北易縣光緒崇陵提取的光緒頭發、衣物等重要檢材,對光緒死因進行了反複的檢驗和縝密的分析。根據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對“光緒頭發含砷量中子活化分析”等數據,光緒枕部、頸後部和發梢出現砷含量高倍超過致死量的情況,這是由“死後嘔吐”造成的。所謂“死後嘔吐”,在刑偵學中是指“由於腐敗氣體使腹腔內壓增高、胃腸受壓迫而使胃內食物溢出口腔之外。由此作者認為,光緒頭發出現砷含量高峰段位證實了“光緒頭發中所含致命砷(砒霜)是由於光緒屍體腐敗時‘死後嘔吐’而形成的”。文章最後得出結論稱“光緒明顯符合急性中毒死亡的特征”。
文章發表後,有專家提出質疑,指出文中存在大量錯誤。不久,北京市公安局法醫鑒定中心也發來公函,稱包振遠的文章是竄改研究成果,並要求對錯誤進行澄清。這便有了《近代史研究》第4期刊登的聲明,其落款單位是“北京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政治處及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他們聲稱“包振遠撰寫的文章是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取數據,與原始數據及分析相較錯誤較多”,而且“包振遠從未參加本項對光緒死因的研究”。
事實上,刑偵學界早在80年代就介入光緒之死的調查,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處在清理崇陵地宮時,發現光緒的遺體完整,體長一點六四米,無刃器傷痕,後來化驗頸椎和頭發,也沒有發現中毒現象。也就是說,光緒可能是屬於正常死亡,一些清史檔案專家和醫學專家的分析結論可能是正確的。2003年有關部門又取樣檢測,依然沒有得出確切的結論。
當然,這仍舊不足以解釋為什麼光緒偏偏比慈禧早死一天,這種曆史的巧合很難打消人們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