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激戰了近十天,雖然釣魚城守城軍傷亡很大,但還是頂住了蒙古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無論你有多少次高潮,我軍依然堅挺不衰,最終將蒙古軍擊退。
這時候,已經是5 月了。蒙哥大汗不知道,此刻離他的死期,僅僅隻有兩個月了。
按理說,這時候蒙古軍應該調整戰略戰術,久攻不下,起碼要找到原因。久攻不下,自然是圍困為上策,不打你,我困死你,看你能堅持多久。糧草總有吃光的一天吧。就當時的大勢來看也該如此,蒙哥大汗應當留下一部分軍隊,圍困釣魚城,然後率領主力部隊東下,和忽必烈等軍會師,這樣才能一舉攻占南宋。
遺憾的是,他並沒有這樣做。其中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他手下將領的原因。
他手下的將領,執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將領術速忽裏提出的,就是部分軍隊困守,主力與別軍會合。另一種意見,是其他將領提出的,極力主張繼續強攻釣魚城。持這種意見的將領和蒙哥大汗的心理一樣,勝利已成為他們的習慣,因而他們容不下失敗,他們是自負的,驕橫的。過分看重自己的強大就叫狂妄。蒙哥大汗也是如此,他最終沒有采納術速忽裏的建議,下了決心,繼續猛攻釣魚城。
這時候,蒙古軍有兩大難題。一是雖然武器精良,但由於釣魚城地勢格外險峻,攻城的器械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二是蒙古軍,真正勇猛無敵又靈活多變的是騎兵,在釣魚城,騎兵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自宋、蒙釣魚城開戰以來,蒙古軍強攻5 個月未能成功。6 月的時候,蒙古軍總帥先鋒汪德臣居然隻身單騎來到釣魚城下,企圖招降城內的守軍,這個總指揮的腦袋也是被驢踢了,異想天開,人家要願意投降,何必苦守數月。你在城下招降是不是,正好,居高臨下投射飛石。這位可憐的總指揮,腦袋被驢踢後又被飛石擊中,重傷不治,沒幾天就死在縉雲山寺廟中。
汪德臣一死,蒙哥大汗傷痛欲絕,這個總帥先鋒相當於他的左膀右臂。攻堅戰打到這個份兒上,生生給人弄成了殘疾就別打了吧,不!
蒙哥大汗抓狂了。他要報仇,繼續攻打。
此時釣魚城沒有救援,增援釣魚城的宋軍被蒙軍阻隔了,始終沒有抵達。意想不到的是,被困長達幾個月,釣魚城裏的物資依然充裕。
守城將領王堅還故意挑逗蒙古軍,他命令守城軍士將重15 公斤的鮮魚兩尾,以及蒸麵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並投書蒙軍,聲稱即使再守10 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
6 月正值酷暑,遠道而來的蒙古軍水土不服,軍中暑熱、瘧疾、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十分糟糕,已然呈現出潰敗景象。
7 月,蒙古軍損失慘重,隨蒙哥出征的將領,不少都戰死於釣魚城下。蒙哥大汗本人也不幸身亡。
釣魚城由此被各國史學者稱為“東方的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然而,由於史料對蒙哥大汗的死因記載不明,引發諸多猜測。他的真正死因是什麼呢?
具體地說,關於蒙哥大汗的死法有五種。
第一種死法:蒙哥率領蒙古軍攻打釣魚城,城頭兵士亂箭齊發,將蒙哥射死。四川合江縣釣魚城舊址釣魚山忠義祠內,有一座《新建二公祠堂記》石碑,是明朝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 年所立。碑文的內容說蒙哥是中飛矢而死。《中國通史綱要》也持這個觀點,都認為蒙哥是被箭射死的。
有碑文有書籍,還有詩歌呢。南宋著名詩人劉克莊寫了一首詩叫《蜀捷》,詩裏雲:吠南初謂予堪侮,折北俄聞彼不支,撻覽果殲強弩下。
從這首詩裏可以獲得同樣的信息——蒙哥被箭射死。
這種說法既有一定的依據,而且也符合情理,冷兵器時代打仗,被箭射死是很普遍的事情。因而,關於蒙哥這種死亡說法,也非常普遍。
接著說第二種死法:有一本書叫《海屯紀年》,說蒙哥在進攻時,乘坐的戰船被宋軍的潛水者鑿穿船底,船沉沒了,蒙哥溺水而亡。先說這本書,是公元1307 年小阿美尼亞海屯口授的東方史。可信度到底有多大呢?更重要的是,水戰的遺址在今天的重慶市北碚區的北溫泉旁的江段,水流比較平緩,江麵最寬處不足千米,最窄處才百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