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後,秦惠文王即位,采用了將軍司馬錯提出先易後難的策略思想;秦昭王即位後,又采用了範睢遠交進攻的策略思想,對秦國的強大作出了貢獻。今陳述如下戰國時各國的改革,有的國家隻能堅持一代,到第二代就趨向保守,不思改革,國家就走向了衰落。如魏文侯以改革命聞天下,魏武侯就轉向保守,排擠走了吳起。其後,商鞅、公孫衍、張儀就從魏國到秦國去找出路。魏國就轉化成了弱國。楚國也是如此,楚悼王用吳起變法,楚一度強大。楚悼王死後,宗法舊貴族射死吳起,楚國從此衰落。兩相比較,人們不難受到啟迪。今就秦國任用賢農,不斷改革的事跡,陳述如下:
一、先易後難策略思想的出現與作用
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即位,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稱王。他即位後,雖然處死了商鞅,但仍堅持繼續改革,用人唯賢。商鞅變法時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人注意軍工,如規定“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工論,不得為屬藉”,“有功者榮現,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秦惠文王仍然推行這一政策,所以險害商鞅的公子虔一類的宗室貴族仍然不受重用。所以,魏國的公孫衍、張儀一類士人就紛紛投奔秦國去找出路。秦惠文王任用的除法家外,還用縱橫家、兵家和墨家。他任用魏國陰晉人公孫衍為大良造,接替商鞅死後留下的職位。公孫衍曾任魏國的犀首(相當於將軍的官職),所以來秦後被稱為犀首。此外,秦惠文王采納了將軍司馬錯的意見,重用了縱橫家張儀。這些人對秦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秦惠文王時繼續向外擴張。秦惠文王三年(前335)攻韓,取宜陽(今河南洛陽市西南);六年(前332),魏獻陰晉給秦,秦改名寧秦(漢代改名華陰縣);八年(前330),大良造公孫衍(犀首)率軍攻雕陰(今陝西中部富縣),大破魏軍,斬首四萬五千,俘魏將龍賈。這次戰敗後,魏國把占領的河西地獻給秦國。十年(前328),令公子華與張儀率軍攻魏,占蒲陽(今山西永濟北)。為求和,魏又把上郡的十五縣獻給了秦國。這都說明秦國在與魏國的戰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
秦惠文王取河西等地的前後,秦國在的兼並、擴張事業麵臨著策略上的調整。秦惠文王九年縱橫家張儀入秦。張儀出身魏國公族的庶子,曾與蘇秦從鬼穀先生學縱橫術。《漢書·藝文誌》說:“縱橫家之流,蓋出於行人(使者)之官。……其當權事製宜,受命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崇尚)詐諼(欺詐)而棄其信”。這句話意思是說:縱橫家當權辦事,非常靈活,不受辭令的約束。不正派的人來做,就會欺騙別人而無信用。張儀一生的主要事跡就是遊說六國侍奉秦國,即連橫事業,為秦兼並六國服務。
秦惠文王當時麵臨著是先伐蜀,還是先伐韓的問題,這個問題說明秦當時麵臨著策略上的調整問題。巴、蜀是秦西南的兩個小國。蜀王封其弟於漢中,為苴侯。苴侯與巴王關係好,巴與蜀有仇。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蜀互相攻擊,兩國都告急於秦,請求援助。而當時秦與韓國的關係也很緊張。張儀主張先伐韓,認為伐韓能“以臨二周之郊,……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又說:巴、蜀乃“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不主張先伐蜀。將軍司馬錯主張先伐蜀,理由如下:
其一,提出先易後難的原則,他說“臣願先從事於易”,蜀是小國,又是“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容易達到目的。
其二,蜀國有今有“桀紂之亂”,伐蜀“又有禁暴止亂之名”。“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西南地區)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其三,如果“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而且,這還會引起齊、趙與楚、魏的反對。所以,不能先伐韓。
秦惠文王采取司馬錯的主張,在更元九年(前316)派張儀、司馬錯等人率兵伐蜀。張儀等人率軍從子午道入蜀,在葭萌打敗蜀軍,滅蜀,後又滅了苴國與巴國。這是先易後難策略思想的一個大勝利。在此過程中,更元十年(前315),任命張儀為秦相。
司馬錯提出的“先易後難”策略思想,在當時是有意義的。戰國初期,西戎義渠就已“築城數十”,“稱王”,活動在北地、隴西一帶,以遊牧為業。秦與義渠發生衝突時互有勝負。如,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攻義渠,取鬱郅(今甘肅慶陽縣);公元前317年,義渠趁東方六國攻秦之機,在李帛(地名)打敗秦軍。秦惠文王在平定巴蜀後,於更元十一年(前314),攻義渠,得二十五城。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由於楚懷王腐敗與張儀對楚懷王的肆意欺騙,楚將屈匄攻秦,秦軍在丹陽(今豫西丹水之北)大破楚軍,俘楚將領屈匄等七十餘人,奪取漢中。次年,秦又取楚之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先難後易策略雖非張儀提出,但張儀在執行時卻很盡力。李斯在上秦王政的《止逐客令》中稱讚張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