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秦統一前後學術思想政策的演變(1 / 3)

一、呂不韋當政時期秦學術思想的變化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秋去世,子孝文王繼位。公元前250年為孝文王元年,孝文王在位一年而亡,子莊襄王(異人)立,莊襄王三年而亡,子政立,年十三歲。從莊襄王元年(前249)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洛陽十萬戶,到秦王政十年(前237)呂不韋免相。公元前235年,呂不韋被迫自殺。呂不韋係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陽翟(河南禹縣)大賈。呂在秦任相達十二年之久。秦王政初期時,呂不韋號“仲父”,專斷朝政。

戰國中後期,儒家學說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如《孟子?盡心下》中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要求國君與統治者要尊重民眾身份上、經濟上的正當權利。再如,《荀子?王製》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複舟。”這是說,民眾可載舟,也可複舟。所以,提出治國要重王道,不能單靠暴力與鎮壓而統治人民。這都是治國思想的新發展,是值得人們注意的。

呂不韋當政後,在思想文化上作的一個貢獻,就是使門下賓客編著《呂氏春秋》一書,該書兼取儒、法、道、陰陽、墨、兵、農等家之說,被《漢書·藝文誌》列入雜家。《漢書·藝文誌》對雜家的評價是:“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道之無不貫。”這句話的大意是說:雜家一類的人,大多出於議論的官員。雜家兼采儒、墨,融合名、法,讓人知道,治國之體,也應當有雜家,說明王者之治,對於百家的學說無不貫通。高誘《呂氏春秋序》一說,其內容“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呂不韋編寫此書的目的,就是為供治國之用。這一點,呂不韋在《呂氏春秋序意》一文中講的是很清楚的,他說:“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在《呂氏春秋·離俗覽·上德篇》提出:“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此神農、黃帝之教也。”這裏把以德治國置於首位,這無疑是為修正秦的學術思想政策所作的一種努力。《呂氏春秋·有始覽》有《有始》、《應同》兩篇對陰陽家鄒衍的著述作了介紹,《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對鄒衍的思想也作了概括介紹。

有賴於此,陰陽家學說才流傳了下來。所以,《呂氏春秋》是有其自身的學術價值的。

呂不韋是稱讚秦國的依法治國的。《呂氏春秋·孟春紀·去私篇》載:墨者有钜子(墨家學派首領)腹黃享,居秦,其子殺人。因他的兒子是獨生子,所以秦惠文王對钜子說“寡人已令吏弗除矣”。钜子回答說:“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不可不行墨者之法’。”最後還是處死了钜子的兒子。這說明呂不韋是稱讚秦的法令嚴明的。此外,《呂氏春秋》的《去宥》、《首時》等篇也載有秦惠文王時墨家在秦國活動的情況。

《呂氏春秋·有始覽·謹聽》中說:“今周世既滅,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今之世當之矣。”這是明顯地為兼並各國製造譽論。所以,呂不韋一當政,就積極向外擴張。莊襄王元年(前249),以呂不韋為相,秦滅東周。又派蒙驁攻韓,取在今河南省的成皋、滎陽。秦又置三川郡(內有黃河、洛水、伊水,故名三川)。東周滅亡後,秦更加肆無忌憚地兼並各國。如:莊襄王三年(前247)秦將王齕取上黨諸城。又蒙驁攻趙,取榆次(山西太原市南)、狼孟(山西陽曲)等三十七城。置太原郡。秦王政三年(前244),秦將蒙驁攻韓,取十三城。秦王政五年(242),秦將蒙驁攻魏,取酸棗(今河南延津東南)、燕(今延津東北)、桃仁(今長垣西北)、雍丘(今河南開封市東南)、山陽(今焦作東南)、長平(今河南西華東北)等二十城。又置東郡(今河南北部、山東西北部)等。有人統計呂不韋當政期間秦“蠶食的土地至少在15郡以上,幾占全國統一後總郡數的一半”。

總之,商鞅時秦國以法家思想為指導、對秦國有重要貢獻。呂不韋則不僅要以法家思想為指導,而且也要把儒、陰陽、雜家等思想用之於這一事業。他也為秦國的事業作出了貢獻。

二、秦始皇統一各國的條件與意義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莊襄王死,子政立,年十三歲。次年,為秦王政元年。秦王政九年(前238)行冠禮。按中國古代的規定男子二十歲成年時,可以舉行加冠的禮儀。按有關記載秦王政舉行冠禮時應為二十二歲。這一年受太後寵幸的嫪毐發動叛亂,敗死。次年,呂不韋因嫪毐事被免相。秦王政十二年(前235),令呂不韋及其家屬徙蜀,呂不韋自殺。

秦王政當政時,統一的條件已經成熟。楚國上蔡人李斯,在莊襄王去世時至秦,被呂不韋任為郎,對秦王政說:“今諸候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複強,相聚約從(縱),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秦王對此很欣賞,“拜斯為長史,聽其計”。在秦王政十年,李斯上《止逐客書》,曆數客卿之功,秦王進一步重用李斯。其後從魏國大梁來的尉繚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後以尉繚“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在這種情況下,秦王政加緊對韓、趙、魏用兵。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滅韓,俘韓王安,並以韓當時所轄領地為穎川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王翦破趙軍,入邯鄲,俘趙王遷,趙亡。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軍攻魏,決水灌大梁,三月城壞,魏亡。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王翦率軍破壽春,俘楚王負芻,楚亡。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軍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齊軍入臨淄,齊王田建降,齊亡。至此六國都亡。秦王改稱號為皇帝,自稱朕,為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用陰陽家五德終始之說,以為周為火德,水勝火,秦當為水德,以十月為歲首,色尚黑,數以六為紀。廢分封,立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定幣製;車同軌;書同文等等。

秦國所以能統一六國,固然是由於秦國強大,但六國腐敗卻是其不可缺少的條件。以趙國為例,如趙國上層不腐敗,秦很難統一趙國。長平之戰後,燕國趁機舉兵擊趙。趙用廉頗為將,大敗燕軍,進而包圍燕國,使燕割五城請和。為此,封一個城邑給廉頗作封地,又封其為新平君,並為假相國。後因趙派人代替廉頗領兵,廉就去了魏國大梁。後來,因受秦國壓力大,新立的趙王又想用廉頗。於是就派使者去看望了解廉頗,廉頗的仇人趙王寵臣郭開給使者金錢,令毀壞廉頗名聲。使者回來對趙王說:廉與臣座,一會兒三次去大便,身體不好。趙王聽後,打消了用廉頗的念頭。李牧也是趙國的名將,在負責抗擊匈奴時,有次曾“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使其“不敢近趙邊城”。李牧曾以大將軍稱號,大破秦軍,被封為武安君。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王翦領兵攻趙,趙令李牧、司馬尚領兵防禦。秦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說牧、尚謀反,並派趙蔥、顏聚取代。李牧不受命,被殺。次年,王翦破趙軍,俘趙王遷,趙亡。所以,趙國先是被腐敗打敗,而後才被秦國滅亡的。至於可與秦國匹敵的齊、楚兩國,也莫不如此。各國的腐敗正說明秦統一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

秦統一各國,及其統一後政治體製等各方麵的改革、設置,對後世都有著重大影響。從這方麵加以考察,秦統一各國在中國曆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

三、秦朝速亡的學術思想原因考察

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六國算起,到秦二世三年(前207)秦朝滅亡,中間隻經過短短的14年。這個統一了中國的政權就滅亡了。真可謂“其興也勃,其亡也速”。對秦速亡的曆史原因,從賈誼、司馬遷等人開始,不知有多少人進行過探討。那麼從秦國的學術思想政策方麵講,秦速亡的思想原因究竟何在呢?,本文僅就此問題談一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