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漢初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1 / 3)

一、漢初高祖對治國人才與思想的尋求

漢立國初期提出以“黃老術”作為指導思想治國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劉邦被立為漢王後,隨著不同時期麵臨的形勢、任務的不同,都在尋求解決問題的人才與指導思想。

(一)、選擇領兵大將:公元前206年(漢王元年)在滅秦以後,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封劉邦為漢王,有巴、蜀、漢中地區,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市)。漢朝建國始此。漢立國後,所麵臨的任務是就是與項羽爭天下。為此就需要尋找一位能夠統領、指揮軍隊的大將。此時,不受項羽重用的韓信(今江蘇淮陰市人)投奔漢王,漢王也不能用出身貧賤而又無聲望的韓信,於是韓信亡走它方。蕭何聞知,來不及告知漢王,遂自追之。追回韓信後,蕭何對漢王說: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常)王漢中,無所事信(無事用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

“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蕭何不僅與漢王商量好要拜韓信為大將,而且商量好“要擇良日”、用隆重的禮儀拜大將。漢王依此而行。後來的實踐證明,在漢王正麵與項羽交戰不斷失利的情況下,韓信自領一軍在滅魏、破代、招降燕地、伐趙、滅齊的過程中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對漢滅項羽勢力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韓信在指揮作戰時,常常能出奇製勝,以少勝多,並善於利用自然條件、自然力奪取戰爭的勝利。如在與趙的戰爭中,韓信統領軍隊僅“數萬”,而趙王的軍隊號稱二十萬,韓信用“背水陣”的辦法,大破趙軍。戰後,諸將問這次戰爭勝利,“用何術也?”韓信說:兵法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意思是說在這一思想指引下,取得了勝利。諸將皆曰“善,非臣所及也。”另外,在滅齊的戰爭中,齊向項羽求救,項羽派龍且領兵號稱二十萬大軍援齊,韓信用水淹的辦法,大破楚軍,殺龍且,後平定齊國。所以,韓信不愧是當時的一位大軍事家。同時,這一事實也是漢王選賢任能,以兵家思想為指導指揮作戰所取得的輝煌勝利。

(二)、漢王稱帝後製定禮儀整頓朝廷秩序:漢王五年(前202)二月稱帝,此後史書稱之為高帝或高祖。當時“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魯國薛人,“秦時以文學征,待詔博士”,漢王二年,歸降漢王。後漢王拜叔孫通為博士。漢王稱帝後,麵對臣下沒有禮儀、不懂規矩、不守紀律的現象,叔孫通對高帝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有信心地回答說:

“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複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叔孫通在魯地征用儒生三十餘人,“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練習禮儀月餘。又讓高帝觀看,高帝表示,“吾能為此”。又令群臣演習。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依叔孫通所定禮儀,“群臣皆朝”,“無敢歡嘩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遂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這說明采用儒家學說製定的禮儀維護了朝廷應有的貴賤尊卑的等級秩序,受到了高帝的肯定與讚揚。

以上兩個問題所涉及的都是麵臨的當時形勢所要解決的某一方麵具體問題。然而,這與根據形勢的需要提出的指導全國的總的指導思想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三)、陸賈談漢王治國指導思想問題:漢王稱帝後,有一個出身儒生的官僚找高帝談話就專談國家的總的指導思想問題,這個人就是陸賈。陸賈原為楚國人,後跟隨高祖平定天下。高帝十一年(前196)陸賈出使南越回來後,與高帝談話,談的目的就是要用儒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治國,並指出不這樣作會亡國。兩人關這個問題對話的原文如下: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秦原姓趙)。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喜悅)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嚐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上述這段談話是很生動的。陸賈找高帝談話就是讓他以儒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治國。高帝回答很明確地說:我馬上得天下,“安事《詩》、《書》?”陸賈回答也很明快:馬上得之,安能“馬上治之乎?”接著指出: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以嚴酷的刑罰治國而亡,以及湯、武長久的道理。這使高帝既不高興,又感慚愧,所以他讓陸賈寫書說明其中的道理。陸賈寫出的書名為《新語》,此處記載為十二篇,與今存的《新語》相同。這說明本書是被大體完整地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