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在學術思想政策方麵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一個是劉邦在當漢王統一國家過程中以何種思想為指導呢?另一個是文景時黃老術已是指導思想,其他學派的作用與影響如何?
一、漢王在統一國家過程中道家思想的作用
劉邦在當漢王後不同學派的士人都去投奔他,當時還沒有指導思想,但在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張良、陳平兩位謀士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探討此問題就不能不從張良與陳平談起。
(一)、張良的謀略與功績:張良,字子房。其家祖、父五世相韓。索隱:“良既曆代相韓,故知其先韓人”。《後漢書》雲“張良出於城父”,城父縣屬穎川也。即今河南寶豐東人。從《史記·留侯世家》載其事跡有的地方頗為神秘,其師黃石公傳授其《太公兵法》就是如此。張良對此兵法“常習誦讀之”。黃石公與張良都是屬於黃老學派的。高帝說留侯“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裏外,子房功也。”所以從張良的謀略與功績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當時道家思想的作用與影響。
其一,項羽入關後至鴻門下,想擊沛公劉邦,因張良曾救過項羽季父項伯的命,項伯於是夜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想與張私奔。張說“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張對沛公談此事後,沛公大驚,雙方商量了有關問題。良引見項伯見沛公,飲酒為項伯祝壽,雙方結為婚姻關係。讓項伯回去說“沛公不敢倍(背)項羽”等等,最後化解了此事。
其二,項羽分封諸侯時,原計劃隻封漢王巴(巴郡重慶等地)、蜀,張良把漢王賜給自己的“金百溢、珠二鬥”獻給了項伯。漢王也讓張厚贈項伯,請他讓項羽把漢中地區也分封給漢王。最後漢王達到了目的。
其三,張良要漢王“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並把此事告項王,又寫信對項王說“齊王田榮反”。項王於是“發兵北擊齊”,使其不注意漢王。
其四,漢王已定三秦(今關中地區),又以良為成信侯,隨漢王擊楚,在彭城敗歸。有次,漢王問張良,誰可與我共同立下打敗項王的功勞?張良回答說:九江王黥布、彭越、“而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有此三人,“則楚可破也”。於是漢王派隨合說黥布、又使人聯係彭越,並使韓信統兵擊燕、代、齊、趙。後破項王者,果然“此三人力也”。
其五,漢王三年(前204),項羽圍漢王於滎陽,儒生酈食其建議漢王分封六國後人,印已刻好,計劃讓酈帶印前往分封。張良從外來見漢王,漢王問此事如何?張良說了八個不可,漢王說:“豎儒,幾敗我公事。”遂銷去印璽,作罷。
其六、漢四年(前203),“韓信破齊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服漢王“授齊王信印”,並派遣張良“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其七,這年秋天,漢王追項王“至陽夏南,……諸侯期不至。”張良說漢王,“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並指出:君王能自陳國以東到海的地方,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給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並立即派使者見韓、彭說明條件,二人同意,並“請今進兵。”這樣,遂圍項王於“垓下”,取得了消滅項羽勢力的勝利。
其八,關於建都的問題:劉敬說高帝“都關中”。高帝有疑慮。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主張都洛陽。張良說:洛陽小,“不過數百裏,田地薄,四麵受敵,此非用武之地也。夫關中左肴函,右隴蜀,沃野千裏,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麵而守,獨以一麵東製諸侯,……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輔。此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起駕,“西都關中”。
其九,關於立太子問題:高帝原立呂後之子劉盈為太子,後又要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大臣多爭諫,但無法解決此問題。呂後及其親信建成侯呂澤無辦法,就劫持了留侯張良,強要其想辦法,呂後說:“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最後留侯曰:“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後令呂澤如留侯所說,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
高帝十二年(前195),擊滅黥布軍,病益甚,愈想易太子。張良、叔孫通諫,不聽。在祝壽的宴會時,太子身後有四個老人陪同,四人年八十餘,須眉皆白。高帝問時,四人各言姓名,並說:“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四人走後,高帝召戚夫人說:我想易太子。有他們四人輔佐,“羽翼已成,難動矣”。人們評價說:高帝“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以上所述張良所提出九大謀略,都是關於秦滅亡後,漢王在兼並戰爭能不能取得勝利和鞏固勝利的重大戰略與策略問題。漢王采納了這些謀略,所以取得了勝利。這些謀略對當時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當時,漢王雖然沒有明確以黃老術為指導思想,,但他多次接受了張良的意見,說明道家的思想與意見所起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