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成帝時外戚王氏專權。外戚王氏專權的特點是以天命、災異、祥瑞為籍口打擊、陷害正直朝臣,如丞相王相與王章等人。為了維護王氏專權,元後等人竟然讓成帝許皇後與嬪妃、宮女與成帝生的四男一女或是在皇宮丟失;或是出生不久即被埋掉。王莽專權時,以天命思想為指導思想,用種種籍口當了輔政大臣、攝皇帝、真皇帝等而篡漢立新。
外戚王氏之所以能夠專製朝廷,與漢元帝是有關係的。元帝與其皇後王政君沒感情,對太子不滿意,想改立傅昭儀之子為太子,但在侍中史丹等人不同意的情況下,隻得作罷。但元帝生前安排太子許妃之父許嘉為大司馬車騎將軍輔政,而不用皇後王政君家的人輔政,已表示了其態度。但在元帝竟寧元年(前33)五月去世後,太子即位為成帝,遂即“尊皇後為皇太後,以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這樣就安排了王鳳輔政。而後成帝對許嘉說:“將軍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職自累,賜黃金二百金,以特進侯就朝位”,這樣免去了許嘉以大司馬車騎將軍輔政的資格。而成帝舅王鳳就獨攬了朝廷的大權。
一、外戚王氏專權打擊正直朝臣事的例考
外戚王氏家族對朝臣,有的要排斥在朝廷之外到地方去工作、而對有不同政見者則要打擊、陷害。丞相王商與京兆尹王章就是被其陷害致死的兩位大臣。元後家族打擊的重點是成帝許皇後,用種種手段致其於死地。在這些鬥爭中,成帝的意見不關用,有時成帝的不同意見,也被王鳳否定,王鳳說什麼,就是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成帝反而成了王鳳、元後手中的工具。以下就把有關主要事實,介紹如下:
其一,王鳳陷害丞相王商致死:王商,字子威,其父武,武兄無故,皆因宣帝王皇後的關係封為侯。商,少為太子中庶子,父死嗣為侯。元帝時為右將軍、光祿大夫,為外親輔政,擁立太子有功。成帝即位,敬重商,為左將軍。當時帝舅大司馬大將軍王鳳專權,行多驕傲僭越。
建始三年(前30)京師傳謠言說:大水將至,長安城中大亂,人心惶惶。天子到前殿,召公卿議此事。大將軍王鳳提出:讓皇太後與成帝、後宮坐船;吏民上長安城避水。群臣皆從鳳議。左將軍王商卻認為:“此必訛(偽)言也,不宜令上城,重驚百姓”。於是,成帝停止了議事。後來事實證明,確實是謠言。成帝稱讚王商的意見,王鳳卻大為慚愧。
第二年王商當了丞相。王商“為人多質有威重”,身長八尺餘,容貌絕人。大將軍王鳳的婚親琅邪太守楊彤,其郡有災害十四以上。商的部屬按問,王鳳對商說:彤素善吏,切勿按問。商不聽,竟奏免彤的職務。王鳳因此怨商,暗中尋求王商的過失,並使人言商女兒婚姻之事,並下司隸校尉處置。事實是:皇太後曾詔問商女,欲以備後宮。時女有病,以對,未去。及王鳳使人上書言此閨門內事,商惶怖,想送女入後宮為援,乃求皇帝新幸的李婕妤家辦此事。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正遇上當時有日蝕。大中大夫蜀郡張匡,為人佞巧,上書願說明日蝕發生的原因。下朝後,張匡對左將軍史丹說:商女先有病不入後宮,後又求人入內宮。這是“執左道以亂政,誣罔誖大臣節,故應是而日蝕。”史丹等上奏內容與張匡所說相同,但說其罪行“皆為上戮”。成帝一貫重視王商,製曰:“弗治”。意思是:不讓治罪。但王鳳堅持要治罪。於是製詔禦史起草的詔書最後說:“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綬。”也就是罷黜丞相官職,免於處死。
商免相後三日,發病吐血而死。諡曰:戾侯。商死於成帝河平四年(前25),商死後,連年日蝕、地震。值得注意的是,成帝始終不認為王商有什麼問題,但王鳳已以把自己淩駕在皇帝之上,導致王商被罷相、死去。在其他事情上也是王鳳說了算。如,劉向之子,劉歆有異才,成帝要任其為中常侍,並告知王鳳,“鳳以為不可,乃止。”再如,成帝無子,其弟定陶共王來朝,“天子留,不遣歸國”,要其“長留侍我”。但王鳳不答應,要遣王回之國。成帝與共王隻能“相對泣而決(別)”。早在河平二年,成帝諸舅譚、商、立、根、逢就封為侯。王氏勢力越來越大。所以,漢朝朝廷已形成了外戚王氏專權的局麵。
其二,外戚王氏陷害京兆尹王章致死:王章字仲卿,泰山钜平人。成帝時,曾任諫大夫、司隸校尉,後選為京兆尹。在朝廷以“敢直言”而聞名。於是以言“日蝕之咎”為名,天子召見。他認為:日蝕災異出現,是大臣專政所造成的。這表現在三個問題上:一是:“陛下以未有繼嗣,引近定陶王,所以承宗廟,重社稷,上順天心,下安百姓。……今聞大將軍猥日蝕之咎於定陶王,……苟欲使天子孤立於上,專擅朝事以便其私,非忠臣也。且日蝕,陰侵陽,臣專君之咎”,“鳳不內省責,反歸咎於善人”。二是:,前丞相王商,“內行篤,有威重,位曆將相,國家柱石臣也。”因不肯“隨鳳委屈”,為其所罷,“身以憂死,眾庶湣之”。三是:鳳知其女弟“張美人已嚐適(嫁)人,於禮不宜配禦至尊,讬以為宜子,內之後宮”,“且羌胡尚殺首子以盪腸正世,況於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此三者皆大事,陛下所自見”,“風不可令久典事,宜退使就第,選忠賢以代之。”聽了王章的話,“天子感悟”,並對章說:“微(無)京兆尹直言,吾不聞社稷計”,又請王章為其推薦能輔佐他的人。於是章奏“琅邪太守馮野王……忠信質直,智謀有餘”,可為輔佐。成帝“自為太子時數聞野王先帝名卿,聲譽出鳳遠甚,方倚欲以代鳳”。
成帝與王章談話時,常辟左右。然而,太後從弟之子王音為侍中,“獨側聽,具知章言,以語鳳”。這樣,王鳳就知道了王章與成帝談話的全部內容,並與其幕僚杜欽商量好對策後,2於是“上疏乞骸骨”,謝成帝說:“臣材駑愚戇(愚而剛直),得以外屬兄弟七人封為列侯,宗族蒙恩,賞賜無量,……國家委任臣鳳,所言輒聽,薦士常用。”並說自已“無一善功”,要求辭職,理由是:“陰陽不調,災異數見,咎在臣鳳奉職無狀,此臣一當退也。《五經》傳記,師所誦說,鹹以日蝕之咎在於大臣非其人,……此臣二當退也。河平(年號)以來,臣久病連年,數出在外,曠職素餐,此臣三當退也。……天下知臣受恩深也,以病得全骸骨歸,……進退於國為厚,萬無纖介之議。唯陛下哀憐!”“其辭指甚哀,太後聞之為垂涕,不禦食。”聽了王鳳這一通話,成帝很感動,何況他“少而親倚鳳”呢?於是立即讓風“起視事”。成帝又使尚書劾奏王章,說章的罪行如下:“知野王前以王舅出補吏,而私薦之,欲令在朝阿附諸侯;又知張美人體禦至尊,而亡稱引羌胡殺子蕩腸,非所宜言。”又說他:“背畔天子,私為定陶王”。王章死獄中,妻子徙合浦(郡名,今廣東、廣西之間)。從成帝如此處理此問題來看,他顯然是站在外戚王氏的立場上去處理問題的,而沒有站在漢朝皇帝的立場去處理問題。人們可以想一想,漢武帝要立其幼子為昭帝,就先處死了昭帝的母親。為防止外戚專權,武帝是何等地果斷!兩相比較,成帝是位不知為國家打算的皇帝!
其三,打擊許皇後、陷害許皇後及嬪妃宮女與成帝所生子女:許皇後乃大司馬車騎將軍平恩侯許嘉之女。從元帝去世,成帝即位,王鳳當權,迅速取消了許皇後之父許嘉的職務。接著打擊矛頭就指向了許皇後。
成帝為太子時與許妃結婚,二人感情很好。送其結婚的“中常侍”對元帝談了太子的“歡悅狀”,“元帝喜謂左右:‘酌酒賀我!’”。後“有一男,失之。及成帝即位,立許妃為皇後,複生一女,失之。”許皇後先後生了一男一女,都在皇宮中丟失了,也沒有記載找尋,這卻是很奇怪的事情。此時,“皇太後及諸舅憂上無繼嗣,時又數有災異”,於是劉向、穀永等都“陳其咎在於後宮”,並要求減省許皇後“椒房掖挺用度”。許皇後上疏申辯說:如果與竟寧(元帝年號)前相比,“故杜陵梁美人”到年節時給“酒一石,肉百斤耳,妾甚少之”,給田八子的更多,“唯陛下深察焉!”成帝又以劉向、穀永之言對許皇後說:“建始元年(成帝元年)正月,白氣出於營室(後宮),視後妾無能懷任(孕)保全者,以著繼嗣之微,賤人將起也”。四月,又出現日蝕,“名陰盛,咎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