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西漢後期讖、緯神學的內容及其出現(1 / 2)

從西漢末開始,讖緯神學泛濫。何謂讖、緯呢?關於什麼是讖的問題,《四庫全書總目》卷六《經部?易類六》說:“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凶。《史記·秦本紀(應為秦始皇本紀)》稱盧生奏錄圖書之語,是其始也。”因此,為了解“讖”的確切含義就應了解《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關“讖”的事實與內容。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方士燕人盧生入海求仙人,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此處的“胡”,據注解說,應是秦二世胡亥,秦始皇認為胡指匈奴,於是令蒙恬領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3),盧生為求神仙、求真人,又對始皇帝說:“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於是,始皇帝說:“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為了得長生不老之藥,始皇帝當真人,不讓別人知道他的住處,不讓左右的人傳他的話。為此,曾殺死了一些違犯規矩的身旁的侍從。此時,方士盧生、侯生說秦始皇:“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又說:“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未可為求仙藥”。於是逃亡而去。方士多是齊、燕地區陰陽學派的人,受海邊蓬萊等地海市唇樓等現象的影響,編造出了有神仙、真人存在,吃了他們給的長生不老之藥,就會成神仙、真人。方士以此讓秦始皇花費了大量錢財、人力物力,卻得不到長生不老之藥。其後盧生等人因無法向秦始皇交待,就在背後大罵秦始皇而逃亡。秦始皇就是這樣被方士欺騙的。漢代文帝、武帝都處死過方士,原因之一就是因受方士的欺騙。武帝晚年聽田千秋的話“罷斥”了“言神仙”的方士。此後方士才在漢朝廷中消失。

“讖者,詭為隱語,預報吉凶。”這說明“讖”有兩方麵的作用,一方麵是報“凶”的,就是報不好的事情。另一個作用是報“吉”事,也就是報好事。如《漢書·董仲舒傳》引武王伐紂時《今文尚書?太誓》載“白魚入於王舟,有火複於王屋,流為鳥”。當時周公就解釋說,這表明周有盛德,所以天降了祥瑞。這就是“讖”作為“隱語”報好事的一麵。

總之,“讖”作為一種“隱語”,其作用是可以“預報吉凶”,也就是說可以報好事,也可以報壞事。這是“讖”本身所有的兩種作用。另外一個問題是,“讖”出現的時間是很早的,前引董仲舒所舉武王伐紂時的“讖語”就是一例,到戰國也時有出現。但“讖語”在秦朝才開始引起人的高度注意的。“讖”作為“預報吉凶”隱語,也可稱為預言、符命等。

那麼何謂“緯”呢?緯就是對儒家經書所作的解釋。這些經書為:易、尚書、詩、禮、樂、孝經、春秋等。據《後漢書》卷82上《樊英傳》說他善“七緯”。注中講所謂七緯為:

《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尚書緯》:璿機鈴、考靈耀、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詩緯》:推度災、記曆樞、含神務;《禮緯》:含文嘉、稽命徵、鬥威儀;《樂緯》:動聲儀、稽耀嘉、汁圖徵;《孝經緯》:援神契、鉤命決;《春秋緯》:演孔圖、元命包、蚊咬鉤、運鬥樞、感精符、合誠土、考異郵、保乾土、漢含孽、佑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由於這些緯書有圖、有書,所以又可稱為圖書、圖緯。

前引《四庫全書總目》上冊,卷六中說:

“蓋秦漢以來,去聖日遠,儒者推闡論說,各自成書,與經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書大傳、董仲舒春秋陰陽,核其文體,即是緯書。特以顯有主名,故不能托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漸雜以術數之言。既不知作者為誰,因附會以神其說。迨彌傳彌失,又益以妖妄之詞,遂與讖合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