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人物傳(2 / 3)

桂永升

桂永升(1890~1970年)、男、漢族、籍貫浙江省紹興縣人。清光緒年間隨父落至寧夏平羅縣,先在今頭閘打工開荒種地,後因生活難以維持,遷居寧夏陶樂縣五堆子鄉,給殷實人家打工放牧。

桂永升在放牧時,視該地東臨鄂爾多斯廣袤的大草原,西濱黃河,地理條件得天獨厚,是發展畜牧業的風水寶地,萌發了長住此地發展牧業的想法,便用放牧掙得的錢買了幾隻羊自己養殖,走上了發展牧業的道路。永升由於精心放牧,羊隻由少到多,逐步發展成為牧業大戶。在積蓄增多的情況下,在草原上打井、蓋房、修圈,建起了幾處小牧場。由單一養羊發展到養牛、馬、駱駝。自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起,永升開始對羊隻優勝劣汰,培育良種工作,一次性淘汰了300餘隻體小、繁殖力不強的乏瘦羊隻,選出了一批體大、膘肥、毛長、繁殖力強的優良種羊進行繁殖。經過長期實驗,不斷優勝劣汰,更新換代,取得了良好效果。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羊發展到8200隻,牛800頭,馬400匹,駱駝400餘峰,成為銀北地區最大的畜牧養殖戶,為銀北地區畜牧業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桂永升雖為陶樂首富,但家庭生活簡樸,始終過著與普通農牧民一樣的生活。他本人身著布衣,與牧工同吃同住,似一牧工。永升富不忘貧,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在民國年間,陶樂多數貧困農牧民都得到過永升的資助,當地群眾譽永升為“桂善人”。1951 年,永升為幫助軍烈屬發展生產,改善生活,主動捐出羊200隻,牛15頭,駱駝5 峰,馬1匹,人民幣40 萬元,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

1951年在抗美援朝捐獻運動中,桂永升在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慷慨表態,願捐購買一架戰鬥機的資金。會後立即捐出牛、馬48頭(匹),駱駝7峰,羊249隻,煤炭1萬斤等物資,人民幣60萬元,以及大量金銀財寶,足夠購買1 架戰鬥機的價值。桂永升重教尊師。解放前後,曾多次資助辦學,在陶樂中學成立時捐獻人民幣4萬元,用於校舍建設。

桂永升在長期放牧中積累了發展牧業的豐富經驗。1953 年,寧夏省人民政府總結了他放牧經驗,轉發各市、縣,對全省的牧業發展起到極大促進作用。他還在放牧中學習掌握了防治牲畜病疫的民間傳統方法,主動給鄰近牧民的牲畜防病治病。在當時缺醫少藥的時期,起到了很大作用,深受群眾歡迎。

1951年,寧夏省授予桂永升畜牧勞動模範稱號。1952 年出席了西北地區農業勞動模範大會,並授予桂永升西北地區畜牧勞動模範稱號,在北京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6年,永升遵照國家關於對民族工商業者的政策,將牲畜折價,加入陶樂縣公私合營牧場,本人被推選為牧場場長兼技術員。1964 年,永升受到不公正待遇,將開明紳士定為牧業主,本人被打成曆史反革命分子,撤消了場長職務,沒收其人民幣40餘萬元,房屋58間,羊毛、羊皮、底財等家產。1980年在落實政策時,糾正了對永升的錯誤處理,得到了徹底平反。

桂永升家教嚴謹,非常重視子女和後代的教育、培養,以“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勞動、平等待人、公道處事、清白做人、為民謀利”為家訓,嚴格教育,培養後代。其子桂森林,幼年外地讀書求學,專攻醫學,後任陶樂縣牧場獸醫,醫術精湛,扶危濟困,盡職盡責,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好評和讚譽。其孫及後人皆為德才兼備之仕,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勤奮工作,恪盡職守,業績突出,有口皆碑。

1970年,桂永升逝世,享年80歲。

丁玉

丁玉(1900~1963年),男,回族,賀蘭縣立崗鄉蘭花村人,民國八年(1919 年)遷入高仁鎮上八頃。民國二十年(1931年)參加哥老會組織,民國二十九年(1940 年)參加國民黨,曾先後任國民黨陶樂區分部書記,陶樂設治局、陶樂縣水利局水利股長、縣參議員等職務。

1950年參加革命工作,9月出席寧夏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58年10月被選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陶樂縣人民委員會委員,任農業科長。丁玉參加工作後,在黨的關懷教育下,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先後兩次參加自治區召開的民族工作會議,結合傳達會議精神,教育開學阿訇從事正常的宗教活動。1961~1962年,他負責供應全縣抽水機、民用燃料,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難,順利完成任務,工作認真負責,團結回漢群眾,具有一定的社會威望。1963 年2 月身患食道癌,縣人民委員會非常重視關懷他的病情治療,縣領導多次到醫院、家中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