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縣境變動有關文件輯錄(3 / 3)

調整後的行政區域界線,由自治區民政廳會同銀川市、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共同勘定。

二○○四年一月三十日

主題詞:民政 行政區劃 通知

抄送:吳忠市、固原市人民政府,自治區有關部門。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4年1月30日印發

後記

1984年7月,中共陶樂縣委員會、縣人民政府決定編纂枟陶樂縣誌枠,成立了陶樂縣誌編纂領導小組,設立了辦公室,組建了修誌班子。是年11月開始了編纂工作,先後製定了修誌工作方案與誌書篇目,並決定枟陶樂縣誌枠上限為事物的發端,下限至1984 年,字數控製在50萬字左右,計劃於1987年完成初稿編寫任務。

修誌工作全麵啟動後,各機關企事業單位配備了專兼職修誌人員,撰寫部門專業誌,為縣誌編寫提供資料。到1995年,共收集與征集資料約300 餘萬字。指導編寫出版枟陶樂縣水利誌枠枟陶樂縣供銷社誌枠枟陶樂縣地名誌枠枟陶樂縣醫藥誌枠等專業誌。1998 年,枟陶樂縣誌枠送審稿完成,約70 萬字,但未通過終審。2002 年6 月,陶樂縣人民政府決定重新實施枟陶樂縣誌枠編纂工作,召開了全縣修誌工作動員大會,邀請區、市有關專家、學者對全縣70餘名修誌人員講課培訓。到2003年8月底,各部門按照陶樂縣誌辦擬定的篇目基本完成了部門專業誌的編寫任務,向縣誌辦提供了近600萬字的資料,由縣誌辦公室主任孔建成同誌編纂成書,完成了枟陶樂縣誌枠第二次送審稿。該書采用了類目結構,運用述、記、誌、傳、圖、表、錄體裁。設置類目26個、分目108個、條目1400個,約120萬字。該誌經評審後,計劃再次補充,修改出版,但由於2004年2月陶樂縣撤銷,未完成出版任務。

2004年8月,枟陶樂縣誌枠送審稿移交平羅縣完成補充、修改、出版任務。中共平羅縣委、縣人民政府認識到編史修誌工作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是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同年11月,召開了補充、修改、出版枟陶樂縣誌枠的專門會議,作出了在2005 年末完成枟陶樂縣誌枠出版任務的決定,成立了枟陶樂縣誌枠編審委員會,組建了修改誌書的班子,由財政劃撥10萬元的資金,於2005年9月8日,在平羅縣人民政府主持下,召開了枟陶樂縣誌枠評審會議。出席會議的領導與專家學者有寧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寧夏地方誌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張鋒同誌,寧夏地方誌編審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副編審範宗興同誌,寧夏自治區國史辦公室主任鄭彥卿同誌,寧夏地方誌辦公室編輯唐虹同誌,石嘴山市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許長禮同誌,還有吳忠市、永寧縣、青銅峽市、靈武市、惠農區等市、縣的專家學者薑自力、胡建東、李忠山、楊金海、劉霞、賈長安、葉光傑、孔建成等同誌參加了評審會議。出席會議的還有平羅縣常務副縣長王權同誌、縣人大副主任王翠花同誌、縣政協黨組書記萬青山同誌以及平羅縣誌辦主任劉新梅同誌等20餘人。參加評審會的領導與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枟陶樂縣誌枠編纂成果,也提出了寶貴的補充、修改意見與建議。

會後縣誌辦公室對專家學者的書麵發言稿進行了認真梳理,寫出了補充修改方案,經縣誌編纂委員會研究決定:所缺資料由縣誌辦負責收集補充;聘請寧夏地方誌人才庫成員、編審、永寧縣誌辦公室原主任薑自力同誌擔任該誌的修編任務。薑自力同誌將原誌稿篇目進行了重新設計,內容進行了科學歸類,文字進行了壓縮修改。誌首設序言、概述、大事記,附錄、後記殿後。全誌設25篇70章266節,計93 。8萬字。枟陶樂縣誌枠修改後,經平羅縣人民政府縣長俞愛山同誌、常務副縣長王權同誌審閱後,提出文字冗長,再進行壓縮的意見。於是,平羅縣誌辦聘請地方誌編修專家葉光傑、石嘴山市誌辦公室副主任許長禮等同誌再次對文字進行了修改加工,完成了枟陶樂縣誌枠終審稿,交送寧夏人民出版社譚立群、李穎霞兩位責任編輯進行了編輯加工。全誌設25篇70章271節,計55萬餘字,於2006年6月,由寧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本誌雖經過二十餘年的磨礪,但因資料短缺,編纂水平有限,遺漏與錯誤在所難免,望廣大讀者指正。

枟陶樂縣誌枠是在原陶樂縣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下,經平羅縣各級領導的努力,曆時22年的成果。在枟陶樂縣誌枠問世之際,對指導該誌成書的寧夏地方誌編審委員會辦公室、石嘴山市地方誌編委會辦公室的專家學者,對編寫該誌付出辛勤勞動以及對提供資料、圖片的同誌表示誠摯的謝意。

平羅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2006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