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熱浪騰騰 (2)(2 / 3)

駱秉章是王珍的第一個知己,如果沒有這個廣東老人為他撐腰,恐怕他很難有出頭之日。

武昌城內的風波

田家鎮的失利,也許是江忠源生平的第一個敗仗。在這一仗裏,徐豐玉和張汝瀛戰死,江忠源撿了一條性命,上疏自劾,替人受過。清廷下詔,將他降四級留任。

且說江忠源來到廣濟,見到按察使唐樹義。這位年屆六十的前輩毫無架子,當即表示:“所部兵馬願聽江大人調遣。”江忠源計算兵力,他帶來的楚勇不到一百人;四川勇和雲南勇隻有幾百人,加上幾百名開化勇和廣勇,合計隻有一千多人。他在廣濟收集張汝瀛和徐豐玉的潰軍,與唐樹義所部合並,也隻有四千多人。

盡管兵力不多,江唐二人還是急謀合兵赴援武昌。這時李輔朝的楚勇尚在長江南岸與興國一帶,江麵二十多裏都是敵船分布,無從飛渡。江忠源當即決定,與唐樹義這四千多人,會同音德布從小路馳赴武昌,一麵飛令未到的部隊從長江南岸直接趕赴省城。

武昌城內如今已是人心惶惶。吳文鎔於九月十五日來到武昌接印,巡撫崇綸第二天到總督署拜訪,說道:“中堂大人,現在城內居民遷避一空,勢難堅守,不如紮營城外,尚可一戰。”

崇綸這番話,聽不出什麼道理,吳文鎔不以為然。他想,部隊在城內不可守,難道調到城外就能守了?他本想發作,但轉念一想:我到任還隻有兩天,對城內情況還不熟悉,不好固執己見。於是說道:“崇大人的意思,可向朝廷奏報,吳某願意聯銜拜發奏折。”

隨後,為了穩定軍心,他對僚屬們說道:“如果十天半月之後,各處援兵趕到,有了製勝的把握,我們當然可以出城紮營。如果三五天內援兵未到,而敵船已至,大家還是要閉城堅守,不得因為有此奏報,就棄城不顧了。”

沒想到,崇綸不等朝廷批複,已經做好了出城的打算。九月十八日深夜,太平軍的船隊駛到離城不過三十裏處。吳文鎔趕緊派人去請崇綸和文武官員來總督署商議守城之計,可是他等到天明,不見一人到來。吳文鎔騎馬馳往巡撫衙門,中途聽說崇綸正在布置文武官員出城紮營。吳文鎔大吃一驚,快馬加鞭,趕到崇綸的衙門,把他攔住,堅決地說道:“現在唯有閉城堅守,決不允許出城紮營!”

崇綸嚷道:“空城一座,守它何用?我知道,總督大人隻求一死,博取美名,怎不想一想,國家屢喪大臣,還成何體統?”

崇綸此言一出,一些官員也在一旁幫腔。吳文鎔此時恍然大悟,原來崇綸堅持出城紮營,是要找機會逃跑,保全自己的性命。皇上追究下來,他就會說自己本來就在城外,武昌失陷與他無關。

吳文鎔當下抽出佩刀,說道:“現在情勢危急,我等身為朝廷重臣,一方大吏,隻能與此城共存亡,誰敢不從,本督先手刃此人!”

崇綸和眾官見總督拔刀相向,不敢爭辯。吳文鎔主持部署防禦,決定登城堅守。崇綸對吳文鎔懷恨在心,雖然身在城樓,但凡事都跟總督過不去。

吳文鎔手下的守軍不過二千人,巡撫又不跟他同心同德,他感到左右為難。正在犯愁的時候,隻見城外開來一支隊伍,通過詢問,原來是劉長佑率楚勇從南昌趕來。吳文鎔大喜,連忙下令大開城門,將劉長佑迎入城內。

原來,劉長佑在南昌接到江忠源從九江發出的命令後,立即率部起程。路上聽說官軍在田家鎮戰敗,擔心太平軍挺進上遊,連忙從德化取道義寧和興國,趕到武昌城中。吳文鎔得此勁旅守城,心中大慰。

此時田家鎮失守的消息已經傳到北京,鹹豐知道武昌危在旦夕。但他知道,江忠源、唐樹義和音德布正在趕赴武昌,吳文鎔不久也將到任,武昌軍民想必能夠渡過難關。他最擔心的仍然是廬州的安危,因為廬州接近潁州和亳州,太平軍隻要攻下此城,便會從這裏北上,增援已經打到北京附近的林鳳祥。安徽的危局,他隻能指望江忠源去解救。於是,他再次諭令江忠源繞道前往安徽救急。他把武昌的防禦交給張亮基,叫他在交卸之前,與崇綸和唐樹義一起,趕緊設法堵截太平軍船隊溯流而上,扼守道士洑和蘄州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