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對吃飯不夠重視,認為吃飯隻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者解饞,其實,這種想法不正確。一日三餐最主要的作用是為了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實驗證明:許多疾病的引發正是由於沒有正確對待一日三餐。

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質消化吸收率為85%;如改為每日兩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則蛋白質消化吸收率僅為75%。一般來說,每日三餐還是比較合理的。同時還要注意,兩餐間隔的時間要適宜,間隔太長會引起高度饑餓感,影響人的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如果太短,上頓食物在胃裏還沒有排空,就接著吃下頓食物,會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消化功能就會逐步降低,影響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裏停留的時間大約是4~5小時,兩餐的間隔4~5小時比較合適。

一日三餐究竟選擇什麼食物,怎麼進行調配?一般來說,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應該粗細搭配,葷素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類、薯類和新鮮蔬菜。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克主食,那麼早晚各應該吃150克,中午吃200克比較合適。

營養專家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許多朋友不重視早餐,甚至不吃早餐,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生活習慣。一個人早晨起床後如果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會增高,且流動緩慢,天長日久,會導致心髒病的發作。因此,早餐豐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於心髒的健康。堅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長得壯實,抗病能力強,在學校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突出,聽課時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強,學習成績更加優秀。對農民朋友來講,吃好早餐,也是幹好工作的保證,不吃早餐容易使人變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現象。

早餐要吃好,一般來說,起床後活動30分鍾再吃早餐最為適宜,因為這時人的食欲最旺盛。早餐一般應吃含澱粉的食物,如饅頭、豆包、麵包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

另外,中國人的一種常見早餐是吃炸油條、炸油餅。其實,這種早餐食譜並不健康,因為,早上人體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油條、油餅會增加消化係統負擔,極易使人產生飽脹感。油炸食品帶進機體過多的脂肪,易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另外.使用的油中常含有腐敗物、致癌物。國人的另一種常見早餐是單純主食為主,如一個饅頭、一碗粥。兩者都是碳水化合物,比較容易飽,但是早餐中缺少維生素和優質蛋白質。

因此,一份健康的早餐應該以主食為基礎,配以雞蛋、牛奶、豆漿或少量的熟肉製品。另外,有人有早餐吃炒青菜的習慣,也值得提倡。需要提醒的是,早餐的營養就需要在早餐的時間段來補充,不能等中午、下午再來補。

此外,吃早餐時,不要空腹喝粥。因為澱粉經過煮粥過程變為糊精,糊精可使血糖迅速升高,特別是老年人,更應該避免短時間內血糖上升太快。所以,喝粥前最好吃一片麵包或其它主食。

俗話說“中午飽,一天飽”。說明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勞動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可在米飯、麵製品(饅頭、麵條、大餅、玉米麵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副食要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一般宜選擇肉禽蛋類,再配上豆製品和蔬菜,也就是要吃些耐饑餓又能產生高熱量的炒菜,使體內血糖繼續維持在高水平,從而保證下午的勞動和學習。但是,中午要吃飽,不等於要暴食,一般吃到八九分飽就可以。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做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因此,晚餐的主食與副食量可適量減少,以便到睡覺時正好是空腹狀態。

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晚餐盡量在晚上20點以前完成,若是20點以後,任何食物對我們都是不良的食物。若是重食的家庭,晚餐肉類最好隻有一種,不可多種肉類,增加體內負擔。晚餐後請勿再吃任何甜食,這很容易傷肝。

所以,“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真的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