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土地上走出的農民“女狀元”(1 / 2)

她曾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村貧困婦女,她還是五常市牛家鎮二屯村村委會主任,她更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農民女狀元”,她的名字叫做馬雲芳。

貧家不貧誌,摘掉“窮帽子”

過去,隻要提起五常牛家鎮二屯村,熟悉的人都知道,那是出了名的窮棒子屯:“澇窪地、鹽堿塘,光種地不打糧。”20年前,馬雲芳家是全村最窮的貧困戶,老少四代住著兩間破草房,日子緊巴得抬不起頭來。窮則思變,貧困的生活激發了馬雲芳改變自己命運的願望,她默默許下一個心願:用二十年時間,讓家裏的日子好起來。

八十年代初,不甘貧窮的馬雲芳開始探索致富之路。她先後種過香瓜,開過酒廠和服裝廠,由於頭腦靈活,家裏的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目光遠大的馬雲芳卻感覺到這種小打小鬧的方式並不長久。於是,她開始尋找能夠持續發展的致富項目。

一次,馬雲芳參加了婦聯組織的一個科技培訓會,會上養雞大戶的報告使她眼前一亮。她發現養雞很適合在二屯村開展,因為養雞對資金的投入、場地的要求比較低,是大多數家庭都能夠接受的好項目;同時,雞糞又是優質的農家肥,對土壤的改良有很好的效果,有利於農業的良性循環;二屯距哈市又很近,城市人口稠密,對禽蛋的食用需求很大,完全有可能成為禽蛋的生產基地。這一發現讓馬雲芳喜出望外,她樂顛顛地回到家裏,把想法和家人說了一遍,家人紛紛表示支持。

認準目標,說幹就幹。1982年,滿懷信心的馬雲芳率先在自家院子裏飼養了700隻蛋雞。不懂技術就四處拜師學藝,沒有資金就求借親友和貸款。在她的精心飼養下,年底一算賬,馬雲芳驚喜地發現,她竟然掙了兩萬塊錢。“那可是個天文數字啊!”幸福的馬雲芳看到了致富的前景。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她對養雞致富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1985年,正當馬雲芳打算擴大養雞規模,大幹一場的時候,一場“馬利克氏”傳染病使她的雞場死掉了一千多隻雞,損失了三萬多塊,幾乎讓她血本無歸。這個沉重的打擊使馬雲芳生了一場大病,但也給馬雲芳上了一課:一個地區要想富,先修路;一個人要想富,先學技術。要搞好養雞這一行,光憑一腔熱情是不夠的,靠運氣更不會長久。必須掌握科學的養殖技術、防病技術才行。

為此,馬雲芳先後到省畜牧局、北京農業大學等地學習養雞方麵的專業知識。通過學習,她係統全麵地掌握了育雛、幼雞、成雞管理,產蛋期管理、疾病防治、飼料配比等技術。就這樣,馬雲芳的養雞規模不斷擴大,資金向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馬雲芳終於實現了自己脫貧致富,讓全家過上好日子的願望。

心係眾姐妹,先富帶後富

隨著養雞技術的成熟,馬雲芳家存折上的數字一個勁兒地往上躥,她家的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然而,在看到身邊的姐妹們天天窮得直發愁後,馬雲芳的幸福感少了許多。“我一定要把村裏的姐妹們帶起來!”從此,馬雲芳開始幫助姐妹們共同養雞致富,她每年拿出上萬元資金,幫扶、培養有一定文化技能、踏實肯幹的貧困中青年婦女作為骨幹力量,全麵發展養雞事業。

在給與資金扶持的同時,她還給與技術上的指導。馬雲芳連續九年利用農閑時間,自費請專家、教授來村裏為鄉親們講養雞技術,連續十五年自費購買相關科技書籍近千餘冊,贈送所有的養雞戶。

二十幾年來,馬雲芳走村串戶,常年奔波於農戶中間。無論寒冬酷暑、白天黑夜,隻要誰家養的雞有病,她都無條件地前去幫助治病,從沒在養雞戶家吃過一頓飯、拿過一分錢。

二屯村村民蔣學,因為母親常年有病,欠下很多外債。馬雲芳拿出一萬元資金,扶持她養了1200隻雞。在雞養到130天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忽略了接種疫苗,雞群嚴重感染新城疫,情況非常危險。馬雲芳知道情況後,及時趕到蔣學家,親自動手上藥、消毒,幾天過後,那些打蔫兒的病雞又活蹦亂跳起來。蔣學激動地拉著馬雲芳的手說:“你是財神奶奶,有你的高超技術,我一定堅持幹下去!”現在蔣學家蓋起了磚瓦結構的四合大院,又養了400隻金定鴨,20頭豬,全家過上了小康生活。

為了解除養雞姐妹後顧之憂,馬雲芳還親自到外地找銷路,跑飼料。現在二屯村的雞蛋不僅銷售到哈爾濱等地,還遠銷南方各省市,而且由於質量好,口感佳,雞蛋的價格在市場上也是最高的。1998年,在市婦聯的協調幫助下,五常市養雞協會成立了,馬雲芳被選為會長。5年內養雞協會帶動輻射周邊1100戶農民姐妹走上了致富路。全鎮由2個養雞村發展到14個村屯。二屯村也成為全市有名的專業養雞村屯,養雞業的發展給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使她們在奔向集體致富的道路上邁出了整齊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