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農場養殖戶數量不少,散養那會兒,由於奶牛流動吃草,牛糞到處都是,影響衛生,群眾意見很大,清理起來也很困難,更沒人認識到滿地的牛糞是個寶,現在可好了,奶牛在院裏飼養,牛糞容易收集,運到地裏,還能助農戶們一臂之力。想到這裏,薑士雲十分高興。第二天,她就開始動手幹起來。
薑士雲先是把自家小院收拾得連根草棍兒都看不見,等到奶牛“開飯”的時候,她隨時抱草添加,既避免了浪費,又防止草料汙染。隨後,她把奶牛糞便集中清運到自家承包的地裏,作為有機肥施用。剛開始有些奶牛養殖戶對薑士雲說:“薑大姐,你這不是沒事兒找事兒幹嗎,一個牛糞值幾個錢,扔了也不可惜,挨那累幹啥?”可薑士雲仍然幹她自己的,別小看這簡單的兩步,一年下來,薑士雲家牛舍的臭味沒了,地裏的莊稼高了,買化肥的鈔票省了。這回,其他養殖戶徹底服了,大夥兒紛紛行動起來。作業站養牛戶老李佩服地說:“薑士雲就是能動腦。把牛糞拉到地裏,就不用再追肥了,光是肥料錢這一項,我一年就省了兩千多塊。”
勤勞肯幹、理性冷靜,讓薑士雲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滾雪球式發展模式,善於觀察、勤於動腦,讓薑士雲畜牧、種植雙豐收,每年奶牛的收入和地裏的莊稼,都讓薑士雲的腰包收獲十幾萬元的現金。
誠實守信,為長期發展鋪平道路
隨著全國乳製品行業的迅速發展,奶農越來越多,市場波動也逐漸變大。2007年,受市場影響,當地一些臨近市縣的奶粉廠來農場高價收奶,部分養殖戶覺得雖然沒怎麼和這些小奶粉廠打過交道,但等下去不是辦法,而且大的乳製品廠檢驗程序繁瑣,耗時比較長,所以他們紛紛把自家牛奶賣給了這些小廠家。他們還勸薑士雲趕緊把鮮奶出手,這樣能多賺一些。然而薑士雲並沒有聽取他們的勸說,她覺得不能光考慮眼前,便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是從眼前看,咱們把鮮奶賣給這些奶粉廠,是能多賺點兒,但要是從長遠看,這些奶粉廠信譽沒啥保障,賣奶款萬一不能及時兌現,或者以後不來收奶了,咱們的損失可就大了。”在她的勸說下,那些還沒賣出牛奶的養牛戶和薑士雲一道,把鮮奶賣給了完達山乳業集團設在農場的奶粉廠。
讓薑士雲和許多奶農沒想到的是,2008年9月,河北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的事件被媒體曝光,在全國乳製品行業引發了一場大“地震”。在這次事件中,受傷的除了孩子以外,還有像薑士雲這樣的守法奶農。事件發生後,牛奶企業鮮奶收購量急劇下降,鮮奶市場收購價從3元錢一公斤迅速降到2.2元,甚至一度降到1.7元。和其他奶農一樣,薑士雲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看著許多同行紛紛賣掉奶牛,轉行幹別的,薑士雲心裏別提多難受了。十幾年和奶牛朝夕相處的她,怎麼舍得放下自己的事業?但現實擺在眼前,奶價一落千丈,飼料卻不斷漲價,奶農的利潤已經微乎其微了。
就在薑士雲痛苦迷茫的時候,傳來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國家質檢總局檢查結果公布,完達山受檢產品全部合格。這個消息讓薑士雲重新振奮了起來,她不僅看到了黑龍江牛奶的優良品質,也為自己和雲山其他奶農們誠信做人感到驕傲。就這樣,她咬著牙,頂著巨大的壓力,頭也不回地繼續養她的奶牛。
到現在,薑士雲家的奶牛發展到了37頭,每月光賣奶款就達到了兩萬元。為了養牛,她家地裏還種了300畝玉米,基本實現了玉米和秸稈的過腹增值,而且牛糞還增加了土地的生態良性循環。2009年,薑士雲家養牛加種地純收入達到了15萬餘元。
和上世紀開發“北大荒”的官兵們一樣,雲山人有著特有的堅強和韌勁,薑士雲就是靠著這樣的品格,走出了自己的養牛致富路。
作者點評:近年來,為推動我省畜牧業發展,引導廣大農村婦女提高科技素質和致富能力,省婦聯、省畜牧獸醫局等部門聯合開展了“畜牧興家”活動,薑士雲的致富故事就是一個生動的畜牧興家典範。她在家庭遭遇不幸的時候,沒有消極悲觀,而是耐心尋找出路,積極觀察環境,主動了解政策,製訂發展計劃,然後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往前走,並最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婦女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