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虎林市65公裏,完達山以南,穆棱河以北,有一片土質肥沃的衝積平原,當年王震將軍親手創建的雲山農場就坐落在這片土地上。這裏山清水秀、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國際公認的優質奶牛飼養地帶。
在雲山農場第十八作業站,有一名叫薑士雲的普通農村婦女,她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和靈活的頭腦,用2000元起家,發展起奶牛養殖業,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身處逆境,積極找尋致富項目
1986年,薑士雲跟隨丈夫從老家密山來到雲山農場第十八作業站安家落戶。莊稼地裏長大的薑士雲兩口子都是農活兒好手,正當他們想大幹一場的時候,丈夫在一次工作中意外受傷,身體落下了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從此,養家的重擔就落在了薑士雲的肩上。
看著躺在炕上唉聲歎氣的丈夫和地裏忙忙活活的農戶,薑士雲心裏又難過又著急。為了撐起這個家,薑士雲起早貪黑地忙地裏的活兒,但她同時也在尋找種田之外的致富門路。每天扛著鋤頭去地裏的路上,薑士雲都要經過一片草場,綠油油的嫩草讓她頭腦裏閃出一個想法:養牛。但她馬上又考慮到:咱莊稼把式不懂養殖,咋辦呢?為了多了解政策,薑士雲開始跟養牛戶打聽,當她得知農場為了扶持發展畜牧業,推出了許多優惠的政策時,薑士雲打定主意:不懂養殖咱可以現學,政策這麼好,不能錯過機會。
薑士雲把自己的打算告訴了丈夫,最初丈夫並不同意,俗話說“家有萬貫,帶毛不算”,誰都知道養殖業風險很大,搞不好賠得傾家蕩產。但薑士雲認準了這條道,不斷地做丈夫的工作,終於丈夫同意了她的想法。有了家人的支持,薑士雲說幹就幹。1987年,她拿出家裏的兩千塊錢存款,然後又東挪西湊借了兩千元,買進了一頭奶牛,開始了她的第一次嚐試。
由於沒有經驗,薑士雲非常緊張,每天都仔細觀察並認真做記錄。白天天不亮她就起床打掃牛舍、喂牛,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堅持學習奶牛飼養方麵的知識,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向老養殖戶請教。一年很快就過去了,在薑士雲的精心照料下,奶牛不但產奶量很高,而且也賣上了好價錢,投入的本金回來了不說,還掙了八百塊錢。數著自己親手掙來的票子,薑士雲心裏別提多高興了,看著白花花的牛奶,她養牛的心氣也更足了。
頭腦冷靜,不斷積累養殖經驗
積累了“第一桶金”的薑士雲打定了繼續養牛的主意後,覺得自己資金底子薄,采取“滾雪球”的方法擴大規模比較適合自己。頭腦冷靜的薑士雲意識到自己不能急於求成,還是要多積累經驗才行。為了提高牛奶質量,薑士雲經常外出挑選、引進優良奶牛,同時,不斷增加養牛科技含量,完善配套設施。
為了解決冬季奶牛的飼料問題,薑士雲每年都儲存大量的青幹草、稻草和玉米秸稈,有效保證了奶牛的冬季產奶量。為了做好疫病防控,她經常聘請獸醫來牛舍定期檢查。看著棚裏的奶牛健康成長,她的心終於踏實下來了。
隨著全國乳製品業的崛起,我省成了奶牛飼養的重要基地,優惠政策也越來越多。為了鼓勵畜牧發展,雲山農場為貸款買牛的奶農提供三年的貼息,同時鼓勵奶農購置生產機械,走集約化、科技化生產模式。2000年,為了保護天然草場,農場發起禁牧號召,家底兒厚起來的薑士雲響應政策,投資了1.4萬元建起了可容納60多噸飼料的5個青貯窖,奶牛越冬飼草的問題完全得到了解決。在農場優惠政策的補貼下,薑士雲還投資七千塊錢買回一台雙缸榨乳機,機械榨乳不僅解放了自己的雙手,而且還幹淨衛生,薑士雲高興地說:“現在幹啥都得講科技含量,有了榨乳機,活兒沒以前重了,我輕鬆不少。”2004年,薑士雲在農場的扶持下,又投資了十多萬元建起了350平方米的保暖牛舍。
從養第一頭奶牛開始,薑士雲就有意識地自學獸醫課程,十幾年來,薑士雲已經成了半個行家,家中奶牛鬧個小毛病,她都能自己處理,就連其他的新養殖戶都會向她請教。從毫無經驗的“門外漢”到養殖能手,薑士雲一步一個腳印,走得紮紮實實。
善於觀察,養牛種田雙豐收
在地裏幹過活兒的人都知道“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這句話。在薑士雲養牛的過程中,曾經發生過奶牛誤入農田,啃壞別人莊稼的事情,這件小事給已經養了十幾年奶牛的薑士雲腦袋插了電:人都說,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那牛拉出來的糞,也是個不錯的肥料啊!薑士雲想到這個點子以後,樂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