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提起亞溝鎮,人們會想起鼎鼎大名的金代曆史遺跡“亞溝摩崖石刻”,現在要是提起亞溝鎮,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是亞溝黏豆包。1999年,亞溝鎮被“中國農業部特色產業委員會”授予“中國黏豆包第一鎮”榮譽稱號。亞溝黏豆包色澤金黃,皮薄餡大,香甜可口,是全國聞名的東北特色食品之一。每到年跟前,亞溝鎮的大街小巷全是來運黏豆包的貨車。這小小的黏豆包富了一大片,其中就包括全店村的李亞娟。
為創業,退下七尺講台重回“灶台”
亞溝鎮地處阿城市東南9公裏的半山區,全鎮耕地隻有3.8萬畝。當地盛產一種黏玉米,這種玉米富含鈣、鋅、鉀等十多種微量元素和17種賴氨酸,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黏玉米加工成黏豆包在亞溝鎮已經有幾百年的曆史了。改革開放以來,頭腦靈活的亞溝人發現了黏豆包的廣闊市場,人均兩畝多地的現實更促使當地百姓半數走上了加工黏豆包的發家路。
九十年代初,亞溝鎮全店村的李亞娟離開學校,告別講台,結束了一名小學代課教師的工作。就在她尋找新的就業機會的時候,她想到了當地的特色食品——黏豆包。
這一年的冬天,李亞娟每天在家忙活黏豆包,從磨黃米麵,到烀豆餡,再到包好豆包上屜蒸,李亞娟從早忙到晚。付出終有回報,短短一個冬天,她在黏豆包上掙到了1萬多塊錢。嚐到了黏豆包加工銷售的甜頭,李亞娟萌生了擴大生產規模,開辦加工廠的想法。
想法變成現實總是需要經曆很多磨難。李亞娟在一無資金、二無場地的條件下,想到了承包村裏廠房做黏豆包加工廠的辦法,雖然每年要向村裏交納一定的費用,但至少場地是解決了。接下來,她開始招聘工人進行黏豆包加工。就這樣,李亞娟成了亞溝鎮黏豆包第一加工廠的負責人。
在“中國黏豆包第一鎮”品牌優勢的鼓舞之下,李亞娟感到做黏豆包生意很踏實,這條路子算是走對了。為了從原料環節節約成本,嚴格把關,第一年,她承包種植了黏玉米50畝,加工黏豆包20萬斤,僅黏豆包一項純收入就達到了10萬元。
瞄準商機,“遊擊隊”變“正規軍”
看著李亞娟的豆包生意經營得紅紅火火,全店村的其他姐妹們也都紛紛搞起了黏豆包加工,為此,村裏成立了黏豆包加工科技協會,便於大家交流情況和相互學習。小小的黏豆包經曆了市場的考驗,李亞娟心裏更加有了數,她想:咱們也應該走專業化道路,成為“正規軍”。於是,李亞娟聯係加工黏豆包的五十多名姐妹,一同加入了黏豆包加工專業協會。
在專業合作社裏,李亞娟帶領姐妹們定期參加科技培訓,不斷提高自身適應市場的能力,在細節上,李亞娟要求成員都佩戴專用會員胸卡和商品信譽卡,並按照要求統一印製包裝箱、包裝袋進行食品包裝。散兵遊勇的局麵不複存在了,大家擰成一股繩,目標隻有一個:把亞溝豆包推廣出去。
李亞娟說自己“不務正業”,這不,在加工銷售黏豆包的過程中,她又根據市場需求,搞起了養殖業。建起了幾千平米的養殖廠房,用蠅蛆等高蛋白飼料喂養金定鴨,鴨子長的又肥又壯,鴨蛋黃直流油,前來洽談的客戶前腳剛走,後腳又到。在李亞娟的金定鴨廠房裏,年可養殖金定鴨1萬隻,僅銷售生態鴨蛋一項就能賣出10萬多元,大夥兒都說,金定鴨的名字可真不白叫,這下的可都是金蛋呐!
產業連動,致富也“傳染”
李亞娟不僅忙著加工銷售黏豆包,同時也為黏豆包使勁兒賺“吆喝”。她積極尋找市場,為了使協會裏的黏豆包走進哈爾濱、大連、北京等地的市場,她沒少跑腿。為了讓自己經手的豆包質量過關,李亞娟還主動聯絡穀物檢測中心的哈爾濱分站,對豆包產品的營養成份進行分析、鑒定,而且還聘請省城食品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對出廠的豆包產品進行質量監測。在李亞娟的帶動下,亞溝鎮黏豆包加工行業及特色養殖業迅速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