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02年,亞溝黏豆包不僅順利占領哈爾濱的市場,而且還熱銷到上海、深圳、廣州等南方城市。在這種形勢下,李亞娟果斷地和姐妹們開始研發新的口味。除了傳統口味之外,她們開發了白黏豆包、速凍黏玉米、年糕等多種產品,還增加了豆沙、棗泥、什錦等多種餡料、適合南方市民飲食習慣的豆包,品牌也從“亞溝”一個發展到“園全”、“仁鑫”、“田園”、“凱悅”等九個。在產品包裝方麵更是挖空了心思,從原始的粗包裝到獨立小包裝,從實惠的家庭裝到訪親探友饋贈用的盒式包裝,李亞娟的黏豆包完成了華麗變身,不僅登上了高檔餐桌,而且深受消費者好評。
小小黏豆包打開了全國市場,購買的顧客增加了,對原材料的需求也就更大了,這也給亞溝鎮當地種植黏玉米的農戶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2003年,亞溝鎮無公害玉米種植麵積達到了1.2萬畝,芸豆和紅小豆種植麵積達到1千畝。黏玉米每公斤售價達到1.4-1.6元,差不多是普通玉米的兩倍。當地特色鴨、笨雞、土豬等養殖業遍地開花,僅全店村發展特色養殖業戶就多達50戶。全鎮年創效益10萬元以上的養殖戶達到30多戶。
收獲信任,為姐妹服好務
李亞娟的黏豆包擠進大市場,給全店村帶來了新變化。過去每到11月份,亞溝鎮的農民們就開始“貓冬”。可自從有了李亞娟的黏豆包加工廠,冬閑成了亞溝人最忙的時候,十幾個加工廠裏一百多個農民工在緊張忙碌地工作。在李亞娟的黏豆包加工廠幹過的人都知道,工資按時發放不說,李亞娟還每天和大夥兒一起吃、一起幹,對待工人像親姐妹一樣。正因為如此,到她這打工的人也特別多。幾年下來,在李亞娟這裏打工的農民達到了上千人次。在李亞娟和大家的不懈努力下,黏豆包加工廠真正實現了種植、加工、外銷一條龍產業發展模式。
十幾年來,李亞娟對全店村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大家有目共睹,漸漸地她收獲了全村人的信任和尊重。近年來,她先後擔任了婦代會委員、婦代會副主任和全店村團支部書記的工作。這不僅讓她更加自信,而且可以更好地帶動姐妹們脫貧致富。
李亞娟在工作中積極為姐妹們出謀劃策,在她兼任村信貸員期間,作為農村信用社、哈爾濱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支局的信息員,她為鄉親們解決生產生活資金500多萬元。姐妹們都說她是自己的“貼心人”。李亞娟還不忘宣傳黨的惠農政策和法律法規,在農閑時節帶動大家學習科技致富知識,同時,她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在汶川大地震及扶貧救災等活動中,李亞娟積極捐款捐物,深受好評。可李亞娟卻笑著說:“做這些都是應該的,鄉親們信任我,我就得為全店村服好務。”
2009年,李亞娟的黏豆包加工廠共收購當地黏玉米30多萬斤,芸豆、紅小豆2萬多斤,加工銷售黏豆包近30萬斤,實現銷售收入30多萬元,純收入20多萬元。而她的特色養殖場共計飼養金定鴨1萬隻,銷售鴨蛋15萬個,純收入達到10萬多元。
當李亞娟總結這些年的經曆時,她感慨地說:“當初我把第一鍋豆包推出去賣的時候,根本沒想到能有今天的發展規模,更沒想到能帶領姐妹們一起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現在,亞溝黏豆包的口碑已經樹起來了,我相信隻要品牌的質量不變,豆包的銷量會越來越好,日子就會越過越富,路會越走越寬。”
作者點評:俗話說“無特不富”,亞溝人李亞娟就是守著黏玉米原料產地,加工出了被市場認可的正宗東北黏豆包,還帶動了當地產業鏈的升級,成為集體致富的典範。當其他地方的農戶們愁著玉米、黃豆等糧食銷不出去的時候,亞溝人已經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加工增值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