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壽縣,提起曲誌華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家都誇這個女人要強、能幹。自幼因患小兒麻痹而右腿殘疾的曲誌華憑著一股韌勁兒和不服輸的精神,在20年的時間裏,成立了哈爾濱櫻花服裝有限公司和延壽外派勞務培訓基地,為延壽縣農民外出務工致富架起了一座金橋。

一把剪刀裁開一條人生新路

提起童年,曲誌華的眼裏淚光閃閃。右腿殘疾的現實讓她的童年充滿了灰暗的記憶,但她也很感謝自己的特殊經曆,她說,如果不是因為身體上有缺陷,就不可能錘煉出堅強剛毅的個性。

1973年,16歲的曲誌華麵臨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選擇。作為一個身體有缺陷的姑娘,農活兒對她來說負擔太重,於是她想到要學一門手藝,根據自身情況,她覺得裁剪很適合自己,於是曲誌華離開老家通河,一個人來到延壽縣服裝廠當起了一名學徒工。頭腦靈活、踏實肯幹的曲誌華在這個廠子一幹就是10年。在延壽縣,她找到了自己今後生活的方向,也收獲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小家,有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女兒。

1982年,曲誌華一家四口回到了娘家通河。家裏人口多了,開銷也大了,曲誌華每天都在盤算著怎麼才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俗話說“一技在身,萬事不愁”,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勵下,曲誌華用一把剪刀、幾匹布和拚起來的破木板在通河縣百貨商店門口擺了一個裁剪攤。沒想到,十幾天的工夫,竟然掙下了相當於她兩個月工資的錢。這次“試水”讓曲誌華感觸很大,她想:改革開放了,市場搞活了,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灰頭土臉過日子,開始對美有了追求,服裝裁剪生意一定會大有市場。

嚐到了甜頭的曲誌華覺得通河的市場很小,要想做大,應該回到延壽。1989年,曲誌華拿出家裏全部積蓄,在延壽鎮裏建起了230平方米的服裝店。在服裝裁剪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曲誌華深知服裝流行趨勢更新很快,如果技術不過硬,很容易被市場和顧客淘汰。為此,她帶著技術人員到哈爾濱、大連等地“取經”,係統學習服裝結構、造型設計等專業課程。在吸收一些合資企業的成功經驗時,曲誌華對日式服裝典雅大方的造型和日式高效的管理模式產生了興趣,於是,她給自己的服裝店取了個非常具有東瀛風情的名字:櫻花服裝店。

一股韌勁兒成就一份女性自豪

90年代中期,市場進一步繁榮,商品經濟大潮中湧現出一批優秀創業婦女典型,信心十足的曲誌華也開始籌劃擴大生產規模,建服裝廠。縣裏看到曲誌華有服裝加工的經驗和市場,對她開辦廠子給予了大力支持。1995年夏天,曲誌華經過申報和考核,被評為中國服裝設計師。頭腦靈活的曲誌華認識到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既然當地老百姓認可自己的手藝,就要趁熱打鐵,很快她就以自己的名字注冊了服裝商標。

在曲誌華的帶領下,全廠技工學習熱情高漲。為確保出廠服裝質量過關,她從大城市聘請教師為技工們培訓。短短半年時間,服裝廠的年輕技工們不但學到了真技術,而且還對流行趨勢有了自己的判斷。廠子的效益也越來越好,不僅占有了延壽的服裝加工市場,而且還輻射到周邊市縣。

善於總結的曲誌華對自己產品的銷路有很深入的研究,她認識到自己的服裝生意主要麵向三個群體:穿校服的學生、穿製服的執法人員和對美有追求的散客。為此,她把自己的廠子分為三個生產車間,分別加工三類服裝。準確的市場定位,讓她節約了大量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穩定的客戶群體也為企業資金回流提供了保障,廠子越辦越紅火,曲誌華也成了延壽縣小有名氣的女企業家。

“既然咱們不是小打小鬧的買賣,做企業就得有社會責任感。”曲誌華為了改變更多貧困姐妹的命運,她主動與延壽縣勞動就業局合作,開辦服裝裁剪學習班,在全縣範圍內招收下崗女工、殘疾人和待業人員,免費進行服裝裁剪技術培訓。當年,報名參加學習的300多人都如期畢業,順利拿到合格證書。隨後,在縣勞動局的支持下,曲誌華以服裝廠為培訓基地,成立了延壽縣職教中心服裝學校,讓更多有致富願望的姐妹們找到了新的方向。

一個信念架起一座金色致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