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官小貢獻大,致富人人誇(1 / 2)

在虎林市楊崗鎮309國道邊上有個小村子,叫“六人班”村。這個村子有一個潑辣能幹,心裏裝著百姓的好“村官”,大夥兒都說她是村裏的“當家人”,這個人就是六人班村的黨支部書記王玉芹。

“心裏揣著百姓,才能贏得大夥兒的信任”

2005年,王玉芹當選六人班村黨支部書記。雖說她過去在村裏也任過婦代會主任和村委會主任,但作為黨支部書記還是第一次。王玉芹知道,作為村支書的責任有多重大,如果沒有村民的支持,她將寸步難行。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把火該怎麼燒才能讓大家認可自己呢?

經過十幾個不眠的夜晚,她終於想到了:村六組排水渠年久失修、淤積嚴重,嚴重影響400多畝水稻田的供水,無形中減少了稻田戶的收入,很多村民對此意見很大。打定主意後,王玉芹一邊聯係挖掘施工人員,一邊和使用這條水渠的三十多戶村民商量集資的事。作為一個剛上任的女支書,村裏有很多男村民不買王玉芹的帳,一方麵他們用慣了集體資金,不想自己掏腰包,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村裏的大事兒憑啥讓一個女人做主?他們心裏犯別扭,尤其有六戶村民堅決反對,王玉芹碰了一鼻子的灰。

為了讓大家知道疏通水渠帶來的好處,王玉芹挨家挨戶地動員,憑著熱心和耐心感動了大家,最終說服了他們。水渠疏通得很及時,當年的水稻長勢喜人。秋收的時候,平均每畝多掙了80多塊錢。那些對王玉芹不服氣的男村民也都打心眼裏接受了這位腿勤、嘴勤,心裏裝著大夥兒的女支書。

“誰掌握了高科技,誰就找到了致富路”

王玉芹有個小本子,上麵密密麻麻記的都是村裏的大事小情,誰家的種子還沒買,誰家該起豬圈了,誰家孩子缺學費……她把自己家的事兒都放下了,卻把大夥兒的事兒都記住了。這些讓王玉芹操心的都是小事,她最想做的就是帶著大家奔小康,過上好日子。

王玉芹打當上支書那天起,就開始盤算村裏的“家底”。要想富,總得先知道自己家裏有啥能富起來的資源。

六人班村位於穆棱河邊,背靠完達山,耕地麵積隻有1.9萬畝,全村7個屯有568戶,共2147人,經濟主要來源是農業和畜牧業。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7畝的現狀讓王玉芹有些擔憂。怎麼才能讓全村在有限的土地麵積上產出更大的收益呢?

地少,就得向科技要產量。六人班村地處三、四積溫區,多少年來水稻種植一直局限在一些早熟品種,產量可想而知。積溫不足是六人班村水稻生產的最大障礙。為了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麵,王玉芹主動向上爭取,要求在本村四隊建立農業高科技示範園,為村民科學發展生產提供科技平台,並成功試驗了水稻隔寒增溫高產栽培技術。

實驗證明,水稻隔寒增溫技術是有效提高產量,增加產值的實用新技術,通過大棚“地下墊層隔寒,地上三膜增溫”,提高活動積溫200℃以上,可提前育秧20天,有效延長了水稻生育期,拓寬了品種適應範圍。

在王玉芹的積極奔走下,經過兩年多的推廣,六人班村建成了隔寒增溫大棚小區5處、大棚270棟,推廣使用該技術生產水稻麵積5000畝,人均增收1000元。而且,六人班村的優質水稻1000畝良種繁育基地成為國家級生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的一部分,為此,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欄目還特意跑到六人班村來采訪,全村老老少少臉上都有了光,致富的熱情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男人能發家,咱女人差啥?”

俗話說,靠山吃山。六人班村臨近穆棱河畔,有大麵積天然草原,優越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合飼養奶牛。為了讓更多的姐妹們富起來,王玉芹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發展奶牛業的號召,2001年,沒有養過奶牛的王玉芹自掏腰包花了一萬四千塊錢買了兩頭育成奶牛,她打算用自己的行動激發姐妹們的創業熱情。

王玉芹總是對村裏的姐妹們說:“咱們婦女不能自己看輕自己,不懂技術咱們可以一點點學,關鍵是看你想幹不想幹。男人能辦到的,咱女人不但也能幹,還要幹得更好!”為了飼養好這兩頭奶牛,她沒少翻書,還經常請教村裏的養牛大戶,看著小牛長成了大牛,到了產奶的時候,她臉上笑得像朵花一樣,姐妹們也跟著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