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官小貢獻大,致富人人誇(2 / 2)

在王玉芹的帶動下,全村飼養奶牛1300頭,達到平均每戶兩頭。為了使村裏的奶牛飼養走上專業化、產業化道路,六人班村建起了占地1.5萬平方米的奶牛集中飼養小區,王玉芹還和養牛大戶楊樹廣聯合成立了楊崗鎮奶牛協會,她擔任協會副會長,這樣大家心裏更托底了。“以前大家都是單打獨鬥,產量和銷路都沒保障,現在好了,咱們有協會撐腰,市場風險再也不用奶牛戶自己承擔了,大家的幹勁兒也更足了!”王玉芹高興地說。

王玉芹的奶牛協會不僅幫助奶農們解決了許多技術上的難題,而且還維護了奶農的合法權益,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姐妹們都說有王玉芹在,自己就有了主心骨。

在王玉芹的帶領下,2008年,六人班村綠色水稻種植麵積達12萬畝,飼養奶牛485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800多元。

“大家都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看著六人班村有了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特色產業,王玉芹心裏別提多高興了。但她不是一個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人,細心的王玉芹發現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村裏多了許多“閑人”,閑著沒事兒幹的村民總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酒,要不就是三天兩頭打麻將。這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容易滋事。為了讓村裏的剩餘勞動力都有事兒幹,有錢賺,她又開始張羅著勞務輸出。

王玉芹利用場縣共建的機遇,先後與周邊農場領導和農場種地大戶取得聯係,早早與他們定好活兒,農忙時充當農民的打工“經紀人”,春播、夏鋤、秋收,有計劃、有秩序地組織農民打工,人均年增收兩千多塊,村民都自豪地說“俺們支書頭腦靈活,能力強,相當有才了!”

“農村人要活得比城裏人還精神”

過去,六人班村由於地處偏遠,信息不發達,經常出現好糧賣不上價和劣質農資損害農民利益的情況。2006年,在一次村“兩委”班子開會討論時,王玉芹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家討論後決定在村裏建一個“科技網吧”。在省通信公司的支持下,六人班村的“科技信息室”如期建成了,而且還請了專業人員為村民培訓電腦操作技術,同時,還購買了一千多冊農業和養殖技術方麵的科普圖書,免費全天向農民開放。

自從有了這個科技信息室,六人班村的生產生活有了不小的變化。2005年,村民李振勇收了兩萬多斤優質大豆,一直在等價格上升再出手,結果2006年開春,大豆價格一降再降,李振勇坐在家裏就賠了兩千多塊錢。不過有了科技信息室,李振勇再也不用為行情著急上火了,他感慨地說:“俺們農民對價格挺敏感的,過去一直都是跟風,有了這個科技信息室,我們隨時能上網看糧食價格,心裏可托底了。”

農民於曉軍家的100多畝大豆得了霜黴病,用在網上查到的藥方治好了。王玉芹知道這件事後,組織村委會緊急印發該藥方下發到各個組,使全村7000畝大豆免受損失。

在王玉芹的帶領下,六人班村先後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六人班村黨支部被評為“雞西市‘五個好’先進村黨組織”。她本人也多次被授予“雞西市優秀婦代會主任”、“巾幗扶貧先進個人”、“三八紅旗手”、虎林市婦女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昔日的小山村搭上新農村建設的快車,在王玉芹這位有遠見、有魄力的女村官的帶領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六人班村的7個組都已經通上了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曆史再也不複返了。筆直的路麵,挺拔的大樹,怒放的串紅,都在訴說著這個村裏發生的動人故事。“現在政策好了,農民富了,新農村就得有新農村的樣兒,咱們也得跟城裏人一樣追求生活質量,我相信,致富路是越走越寬,日子是越過越好!”

作者點評:新時期,我省農村湧現出一大批優秀女村官,這些優秀婦女為我省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王玉芹的故事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女性村幹部在工作中難免遭遇各種各樣的阻力,隻有心裏裝著全村的利益,善於和村民溝通,才能贏得村民的信任;隻有抬起頭來看世界,貓下腰來賣力幹,才能不走彎路,收獲金燦燦的果實;隻有因地製宜,了解市場,運用科技,才能發展特色經濟,集體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