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98年9月的一個夜晚,熟睡中的曲誌華被電話鈴聲驚醒,原來是一個日本客戶打來的。他說,之前在曲誌華服裝廠加工的產品合格率達到了98%以上,他很滿意,希望曲誌華能夠為其培訓優秀的縫紉工。一語驚醒夢中人,曲誌華頭腦馬上閃過一個念頭:要是能把下崗女工和農村姐妹們推薦到海外工作,那她們不就都能賺大錢了嗎?就這樣,曲誌華開始把眼光瞄準在外派勞務技能培訓上。
曲誌華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各級領導的注意,認為這是一個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在縣裏的支持和鼓勵下,延壽縣第一家外派勞務培訓基地誕生了。
自打基地建成的那天起,曲誌華就把提高學員的市場競爭力作為最大的難題來突破。她深深地了解東北人對土地的感情和對家的眷戀,為此,她努力改變學員的傳統觀念,鼓勵大家走出去,並且有針對性地按照不同工種和不同文化層次確定培訓內容和培訓計劃,在學員中培養了一大批從事服裝加工、電器維修、建築工程的中高級技工。
延河鎮東明村的範麗麗父母體弱多病,家裏很困難。為了脫貧,她來到曲誌華的外派勞務培訓基地,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和培訓,被日本一家纖維會社錄取,第一年就賺了十多萬元,家裏不僅蓋起了新房,還置辦了不少家電。截止2009年9月,曲誌華的培訓基地向境外共輸出務工人員2129人,其中60%是來自農村的貧困家庭。大家都說曲誌華為家境貧寒的孩子提供了一把致富“金鑰匙”。
12年來,曲誌華的外派勞務培訓基地發展成我省發改委和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指定基地。2005年11月,被國家商務部、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批準為“全國對外勞務合作行業外派勞務培訓基地”,成為黑龍江省唯一一家具有國家承認資質的外派勞務培訓基地。
2007年4月,省長張左己來到延壽縣外派勞務培訓基地視察,給予了充分肯定。2007年9月,國務院扶貧辦主任範曉建到基地視察,對曲誌華在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方麵起到的作用給予很高評價。曲誌華本人也先後當選延壽縣政協常委、省殘疾人代表大會代表,哈爾濱市巾幗再就業明星、黑龍江省自強模範等榮譽稱號。
一份責任體現人間大愛
這些年在商場的摸爬滾打讓曲誌華不僅積累了經驗和口碑,更收獲了榮譽和信任。身為一個殘疾婦女,卻對延壽縣經濟發展格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實在是不簡單。然而曲誌華不但沒有滿足現狀,甚至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覺得自己的能力大了,就該更好地為弱勢群體謀福利。
幾年來,曲誌華積極參與各項公益事業,她先後為延壽縣聾啞學校的師生免費提供了將近兩百套校服、工作服,還捐助現金5萬多元。為了讓更多的貧寒學子能順利求學,她還和壽山鄉向陽村的車臣東結成幫扶對子,對其生活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對那些出國資金有困難的基地學員她也熱心幫忙,僅2008年就向延河鎮萬寶村的李紅、李丹丹各資助現金1萬元,還為學員李英麗解決了兩萬多元的出國保證金。幾年來,曲誌華先後為公益事業捐助了價值20多萬元的財物。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驚全國,曲誌華在得知消息後連夜組織服裝廠的員工和學員,加班加點趕製衣服和被褥,用來捐助災區群眾,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從一把剪刀起家的貧窮婦女到榮譽滿身的致富典範,曲誌華感觸良多,“作為一個殘疾人,正常人沒吃過的苦我吃過;作為一個女人,男人沒遭過的罪我遭過。正因為這樣,我才更加希望那些身處逆境的姐妹們能振作精神,燃起對生活的熱情,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過上好日子。”曲誌華實實在在的話,溫暖了無數姐妹的心窩。
作者點評: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實現,農村積累了不少剩餘勞動力,如何走進就業市場增收致富,成了許多婦女姐妹關心的問題。從曲誌華的培訓基地走出去的學員們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致富門路。隻要姐妹們轉變觀念,開闊眼界,提高素質,在廣闊的市場經濟舞台上,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