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古文明
蘇美爾文明:位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現在伊拉克境內)。持續時間是公元前3500~前2000年。主要成就是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最早發明楔形文字(寫於泥塊之上)。主要城市是啟什、拉格什和烏爾。
埃及文明:位於尼羅河沿岸。持續時間是公元前3100~前525年,主要成就是用石塊建大廟宇和金字塔,發明象形文字。主要城市是諾索斯和菲斯托斯。
巴比倫文明:位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現在伊拉克境內),持續時間是公元前1900~前538年。主要成就是製定法律,《漢謨拉比法典》是最古老的書麵法律之一;出現了許多科學家和數學家,最早以60進製計算分和秒。主要城市是巴比倫。
腓尼基文明:位於地中海東海岸。持續時間是公元前1100~前842年。主要成就是發明一種字母係統(以後希臘字母即是根據腓尼基字母編成的);善於剪裁服裝和製造各種商品;在全世界進行貿易;善於航海。主要城市是俾布羅斯、推羅、西頓和烏加裏特。
希伯萊文明:位於現在以色列和約旦境內。持續時間是公元前1000~前587年。主要成就是創造了偉大的文學,最重要的是《聖經》中的《舊約全書》(大約寫於公元前900~前150年之間);著名的以色列國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了一座大聖殿,主要城市是耶路撒冷和希伯倫。
亞述文明:位於現在伊拉克境內的底格裏斯河流域,持續時間是公元前800~前612年。主要成就是組建使用鐵器的最偉大軍隊,這有助於他們打了許多大勝仗。主要城市是尼微和亞述爾城。
希臘文明:位於現在希臘的南部地區。持續時間是公元前800~前197年。主要成就是建造許多雄偉壯麗的建築物,雕出了許多精美的作品;寫出了許多偉大的詩歌和戲劇;產生了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首創民主概念。主要城市是雅典、斯巴達、底比斯和科林斯。
波斯文明:位於從印度河到愛琴海這廣闊地域(在帝國最強盛時期)。持續時間是公元前700~前331年。主要成就是用泥、磚和石塊建了許多雄偉的大宮殿;在他們的壁畫品中出現了許多傳說中的野獸;創立了用小馬快遞的郵政製度。主要城市是波斯波利斯。
羅馬文明:位於從羅馬往西到英格蘭和往東到美索不達米亞這十分遼闊的土地上。在古羅馬的鼎盛時期,羅馬文化遍及地中海周圍的所有國家。持續時期是從公元前735年到公元前476年。主要成就是培養出許多優秀的行政官員,首創從中心突破,從而控製周圍地區的戰略戰術;允許被占領國家成立自己的政府來管理自己;動用軍隊來鋪路,以求改善占領區人民生活。主要城市是羅馬城、龐貝和拜占庭。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是世界古代曆史上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四個國家。依順序分別為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其中隻有中國的文化傳續了下來,其他三個文明古國都消亡了。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麵的豐富知識,無不源於他們的古典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文明古國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製度大多采用奴隸製。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製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曆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製陶,古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較早地推算了圓周率,古巴比倫和中國都發現了勾股定理,古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古羅馬最大的奴隸起義——斯巴達克奴隸起義
斯巴達克領導的古代羅馬規模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羅馬的戰爭中被俘,賣到卡普亞的一個角鬥訓練所當角鬥奴隸。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和他的夥伴們不堪忍受角鬥士的悲慘境地,決定起義。但不慎事泄,斯巴達克及夥伴共78人提前起義,擊斃教師,殺散警衛,砸開鐵門,衝出角鬥訓練所,先到達維蘇威火山,附近奴隸和破產農民紛紛前來投奔,起義人數增加到1萬人。羅馬政府派大軍包圍維蘇威火山。斯巴達克帶領大家用野葡萄藤編成繩梯,趁黑夜縋下懸崖,繞到敵後,襲擊敵人,羅馬軍隊驚慌而逃,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到公元前72年已發展到12萬人,控製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解放了卡普亞地區。
起義軍有嚴格的紀律:禁止搶劫,不許打擾人民,戰利品一律平分,向人民征集軍需品都按價償付。這些措施深得人民的擁護,起義隊伍越戰越強。斯巴達克決定向北進軍,直抵意大利的摩提那城,但越過阿爾卑斯山卻有不少困難,隻得改變計劃,揮師南下。當斯巴達克由北方回軍時,羅馬統治者任命大奴隸主克拉蘇為狄克推多,募集大軍,全力應付起義軍,但屢次失敗,無法阻止斯巴達克軍隊南下,斯巴達克到達半島南端,準備渡海去西西裏島,同那裏的起義軍彙合,克拉蘇尾隨而至,在半島南端最狹窄處挖溝築壘,企圖堵住起義軍的後路。因缺乏船隻,斯巴達克去西西裏島的計劃未能成功。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夜,起義軍突破克拉蘇的防線,準備由東岸渡海,通過伊利裏亞進入色雷斯。這時起義軍內部發生分裂,貧苦農民不願離開意大利,部分起義軍離開主力部隊,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公元前71年起義軍和羅馬軍在布林底西港附近展開決戰,斯巴達克身先士卒,奮力衝擊。在戰鬥中大腿被長矛刺傷,從馬背上跌下來,他視死如歸,仍繼續戰鬥,最後壯烈犧牲。斯巴達克的餘部繼續戰鬥達十年之久。
特洛伊城
曆史上很少有能像“特洛伊戰爭”的傳奇故事那樣流傳至今。公元前8世紀,希臘吟遊盲詩人荷馬寫下了兩大史詩:《伊裏亞特》與《奧德賽》,它們講述了發生在特洛伊的兩場殘酷的戰爭。特洛伊戰爭被視為希臘人早期的一段曆史,阿基裏斯和阿伽門農都是古希臘文化中的英雄,特洛伊也被譽為古希臘人獲得輝煌勝利的地方。那麼,這座不朽的城市特洛伊到底存在不存在?
九層廢墟
據現代考古學家推斷,“普裏阿摩斯寶藏”發掘的地層,形成於公元前2500~前2200年。這比傳奇中的特洛伊戰爭年代要早1000年。謝裏曼雇傭監督工程的專家根據各地層所屬年代的考察,發現出土黃金的整個廢墟遺址從下往上由九個不同地層構成。特洛伊Ⅰ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3000年;特洛伊Ⅱ,形成於公元前2500~前2200年;特洛伊Ⅵ,則是公元前13世紀,也就是《伊裏亞特》史詩中所描述的年代;特洛伊Ⅷ,是亞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紀來到的這座希臘城市;特洛伊Ⅸ,為最上一層,是古羅馬的新特洛伊城。
謝裏曼的發現
土耳其西北部的兩個遺址和特洛伊傳奇有著神話般的聯係,這就是名叫布納巴的村落和稱為西沙裏克的小山。德國考古學家謝裏曼手捧著荷馬史詩,在這兩個遺址上進行著他的考察。兩星期後,謝裏曼挖出了一段石牆,他堅信,這就是荷馬在史詩中描寫的特洛伊城牆!在西沙裏克小山,謝裏曼雇用了120名民工,縱貫小山兩端,挖出一道39米長的坑。令人吃驚的是,他發現的不僅僅是特洛伊,而是埋在下麵的一大片城市!一層一層的廢墟一個壓一個,一共有13.5米深!每一層代表著一個城市——一個在前一個廢墟基礎上建造的城市。各層之間又有多層泥土相隔。此時,謝裏曼已經發掘到了考古學家所能發現的最不平凡的遺址之一:普裏阿摩斯國王的黃金寶藏!
特洛伊城遺址
今日的西沙裏克已經完全不是1870年謝裏曼開始發掘的那個泥土覆蓋的小山丘了。它就像一個采石場,被打成許多的孔洞和壕溝,還有崩破的石牆,遺留下麵目全非的城市痕跡。它目前是土耳其的主要文化景觀之一,每年吸引著30萬觀光者來到這裏。
形形色色的金字塔
一提到“金字塔”,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埃及的古代文明,因為埃及金字塔是和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的高度聰明智慧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的。然而,也許人們沒有想到除了埃及的金字塔以外,在美洲、亞洲、還有許多其他地方都保存了古代的金字塔建築。
神秘的美洲金字塔
在墨西哥尤卡坦盆地的密林中,在安第斯山地區的平原上,你可以像在尼羅河畔徜佯一樣,欣賞到一座座壯麗的金字塔雄姿。它們就是美洲古老文明的象征——美洲金字塔。
美洲金字塔的建造也有長達幾千年的悠久曆史。從外觀上看,埃及金字塔造型規整、巍峨挺拔,而美洲金字塔造型奇特、雄偉壯觀。
其中坐落在墨西哥特奧蒂瓦坎城的太陽金字塔,可與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媲美而難分伯仲。它與埃及的金字塔一樣,也是由無數規則的有幾何圖形的巨石砌成。塔高達64.5米,基座寬220米。其最上層還建有一座神廟,殿堂裏供奉著一尊巨大的太陽神像,麵向東方。每當日出之際,神像上的嵌金飾銀,與天光日色交相輝映,璀璨奪目,十分壯觀。
不過,美洲金字塔不是國王的墳墓,而是萬民景仰的太陽神廟。有些美洲金字塔裏雖然也有墓穴,但是,據考證,這些墓穴都不是與金字塔同時建造的,而是後來從外遷移增設進去的。由於美洲金字塔與埃及金字塔具有很多相似之處,據此有的學者推斷美洲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的複製品。有人甚至認為,美洲金字塔的概念都是由古代埃及橫渡大西洋的人們帶去的,是埃及人到達美洲後才建造起來的。
然而,除了相似之處以外,人們也發現它們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外形看,埃及金字塔呈四棱錐形,而美洲金字塔則是四棱台形,頂部還建有太陽神廟;從用途看,前者是法老的陵墓,後者是祭神高台。
據此,有的學者認為這兩種塔在建築上根本沒有任何淵源關係,進而得出了美洲文明獨立發展的結論。當然,他們還舉出了一些其他論據。總的說來,他們認為相同之處是一種建築造型藝術上的巧合。用建築原理來解釋,將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建成金字塔形,無論在埃及人還是美洲人的觀念中,都是出於一種穩固性和永恒性的企盼,當然也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神秘的美洲金字塔,也像埃及金字塔一樣,千百年來,引起了不少學者的研究興趣。然而,美洲金字塔也有許多難以解開的疑謎,諸如建造年代、施工方法、以及與埃及金字塔究竟有無聯係等,都有待於後來學者的進一步探討。
“魔鬼海域”的金字塔
一提起“魔鬼海域”,至今仍令那些有誌於航海航天事業的人們驚悸恐懼。從16世紀以來,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域,頻繁出現船隻、飛機的神秘失蹤事件。僅在20世紀,美國就有100多艘航船、30多架飛機,連同數千名乘客、船員和飛機機組人員在這裏不明不白遇難。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一海域的洶湧狂濤變得如此恐怖呢?科學家們為解開這個謎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提出了許多假說。其中一種假說認為是海底大金字塔造成的。
1979年,由美法等國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在北大西洋西部海域的百慕大群島三角區進行了海底探測。他們驚訝地發現,在狂濤洶湧的海底,竟聳立著一座巨大的從來無人發現的海底“金字塔”。這座塔的底邊為300米,高為200米,塔尖距海麵約100多米。就其建築規格而論,它比胡夫的大金字塔還高大雄偉;論時間,也比它更久遠。塔身有兩個巨洞,海水以驚人的速度從洞中穿過,卷起狂濤,形成巨大的旋流,從而使這一海域的浪潮洶湧澎湃,海麵霧氣蒸騰。
然而,上述事實,令許多人迷惑不解:在波濤翻滾的海底,人們是怎樣生存,是怎樣施工操作的呢?於是有人認為,這座海底金字塔,可能最早建在陸地上,後來由於發生強烈地震,陸地沉入海洋,這樣,金字塔也就沉入海底了。還有人猜測,這座金字塔,可能是遠古的阿特蘭提斯王國的工匠們建造的。約12000多年前的某一時間,由於地震爆發,使王國突然沉入汪洋大海了。據此,一些學者進一步推斷,世界上最早掌握建造金字塔技術的是遠古阿特蘭提斯人。在該國沉沒之前,有些居民遷移到埃及或美洲,是他們帶去了建築金字塔的圖樣和技術。因此,遠古阿特蘭提斯王國居民可能是建造埃及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的工匠們的共同祖師。但是,另一些學者卻根本否認這一說法,認為所謂海底金字塔隻不過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海底巨大的岩石結構,與金字塔形相似而已。
矗立東方的金字塔
在亞洲東部的文明古國——中國,也有被人們譽為“東方金字塔”的古代帝王陵墓。它們是山東曲阜的少昊陵、寧夏銀川市郊的西夏王陵和吉林集安市的高句麗王陵。這些金字塔造型美觀,各具不同的建築風格,有其不可替代的曆史文化價值。
少昊帝陵坐落在山東曲阜城東4公裏處。相傳少昊是軒轅氏的兒子,已姓,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窮氏”。他後來遷都曲阜,以五行之首的“金”標其政法,“以金德天下”,據說他活了100歲才去世。
少昊陵是後人為紀念這位中華民族的遠祖而建造的,始建年代不詳。現在人們見到的陵墓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大修後的作品。陵塔用大石塊壘砌而成,石刻、石欄雕琢十分精巧。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將陵墓四周用10000塊石塊修砌起來,故人們又稱它為“萬石山”。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後,又經曆多次重修擴建,目前陵區總麵積已達8000多平方米。除墓塔外,陵區還有成套的附屬建築群。陵台呈四棱覆鬥狀,表層用平滑的大石條鑲砌,下底邊長為28.5米,底周長114米,斜坡高15米。設計比例適當,給人以巍峨壯觀、莊嚴雄偉的感覺。塔頂端是周長為35米的平頂,中間偏北立有黃琉璃瓦廟堂,堂內供奉著漢白玉石雕少昊像。最令人稱奇的是,塔身沒有砌築階梯,人們隻能用雙手摳住石麵縫隙才能向上攀登。
高句麗王陵坐落在距今吉林集安市4.5公裏處的洞溝河畔。這裏是曾經延續達600年之久的高句麗王朝的發跡地,保留有數以萬計、星羅棋布的古墓葬。約公元前1世紀,高句麗第二代王大米留遷都國內城(今集安市)起,直到第十九代王廣開土止,這裏一直是高句麗的王都。史載高句麗民族“俗好厚葬”,所以集安一帶至今仍保留如此眾多的古墓,是不難理解的。那些用石塊築成的陵墓,高大雄偉,酷似“金”字,故人們也稱它們為金字塔。其中規模最為宏大的有太王陵、將軍墳。
太王陵是營造工程最大、最浩繁的一座。裏麵安息的是高句麗第十九代永樂太王談德。陵墓的外形呈截尖方錐狀,邊長66米,殘高15米,塔身由數級階梯向上砌疊而成,墓室四壁用修整光滑的石塊平砌,上覆一巨石作為頂蓋。這座陵墓營建當在公元4世紀末至7世紀初。作為高句麗曆史上最強盛時期的統治者,談德的陵墓自然是最高大、最宏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