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這個“謎”並沒有徹底解開,浩繁的研究工作還期待著對此有興趣的學者去繼續探索。
巴別塔
在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巴比倫也是古代兩河流域地區最壯麗、最繁華的都城。城裏最壯觀的建築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宮和著名的“空中花園”,以及那座據說讓上帝感到又驚又怒的巴別通天塔。那麼為什麼把巴比倫城又叫做“冒犯上帝的市呢”?
“神的大門”
赫赫有名的巴別通天塔就聳立在城門入口大道的北麵。巴別塔本是巴比倫古城裏,一座供奉巴比倫人的主神——馬都克的神廟。塔的頂端是神殿,有一條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時,穿著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樂器伴奏的合唱聲中登上塔頂。這座巴別塔就是《聖經·舊約》裏的巴別通天塔。“巴別”這個詞是巴比倫文,意思是“神的大門”。
“冒犯上帝的城市”
《聖經·舊約》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地,於是就在那裏定居下來。後來,他們決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這就是巴別塔。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頂已衝入雲霄。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又驚又怒,認為這是人類虛榮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後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呢?於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後來人們就把巴比倫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通天塔遺址
1899年3月,一批德國考古學家,在今天巴格達南麵50多千米的幼發拉底河畔,進行了持續10多年之久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終於找到了已經沉睡2000多年,由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後的巴比倫古城遺址。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別通天塔共有7層,總高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在5000多年前,人們能建起這樣一座如此巍峨雄偉的通天塔,實在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跡。遺憾的是,巴別塔如今剩下的僅僅是一塊長滿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殘跡了。
大西洲失落何方
2400年前,古希臘的著名學者、哲學家柏拉圖,為我們設置了一個曆史疑案。他在其著名的《對話錄》中,描繪了一個曾經產生過曆史奇跡的神秘大陸,那裏的居民曾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盡管柏拉圖隻是把當時民間的傳聞記載下來,也談不上有什麼曆史依據,然而,千百年來,西方人卻一直為此爭論不休,表現出濃厚的研究興趣。有人試圖找到這塊神秘大陸的所在,然而,大海茫茫,時至今日,人們仍未發現“大西洲”的蹤影。
前人的生動描述
最早記載大西洲故事的是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他在公元前350年寫的兩篇對話錄《克裏斯提阿》和《泰密阿斯》中寫道:“傳說12000餘年以前,有座阿特蘭提斯島(大西洲),建立在島上的阿特蘭提斯王國曾征服過埃及與北非地區;在與希臘人作戰後,阿特蘭提斯人退回了自己的國土。後由於火山、地震的突然爆發,僅一日一夜的工夫,這塊陸地便沉入了海底。”據傳,這塊大陸靠近直布羅陀,麵積比亞洲和利比亞合起來還大。這裏曾有一個經濟文化相當發達的國家——阿特蘭提斯王國。島上氣候溫和,森林茂密,風景優美,資源豐富,人民生活在和平安樂的國度裏,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王國由許多小國組成,首都坐落在島的中央,交通四通八達,商業活動興盛,建築物布局宏偉壯麗,色調配置和諧。市中心的海神廟宇,以金、銀、象牙為飾,金碧輝煌,燦爛奪目。
柏拉圖埃及之行
柏拉圖記述的有關的傳說,是從他的表弟柯裏西亞斯那裏聽來的,而柯裏西亞斯又是從其曾祖父卓彼得斯那裏聽來的,而卓彼得斯又是從當時雅典著名政治改革家和詩人梭倫(約公元前638~559年)的口裏聽來的。梭倫任滿去職後,曾用了10年時間,漫遊於埃及、塞浦路斯、小亞細亞等地。回國後,他幽居簡出,想把他在埃及聽到的有關大西洲的傳說寫成一篇長卷的敘事詩留給後人。但是,他還沒來得及完成這一寫作計劃便與世長辭了。到了柏拉圖的時代,關於大西洲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幾乎婦孺皆知。
據說,柏拉圖為了證明其真實性,曾親自到埃及去作過調查訪問。他請教了一些有名望的僧侶、祭司,但是也隻是聽聽傳聞而已,並沒有找到他所需要的有分量的材料。
大西洲失落何方
大西洲的故事,是否純屬捏造?如果不是捏造,它又失落何方?迄今為止,阿特蘭提斯沉沒之謎的書籍數以千計,但是都無法提出確切的證據。早在中世紀時,就有一些探險家費盡心機,企圖找到這座傳說中描繪的“人間天堂”。在西方尋找新大陸的熱潮中,有人把大西洲畫在地圖上,但這隻是一種虛擬,誰也不能斷定哪裏是確切的方位。直到現代,這塊失蹤的大陸,仍然沉沒海底,沒有露出自己的本來麵目。
沉沒在大西洋中
這是一種觀點。柏拉圖在記載中說它沉沒在海克力斯之柱外沿的西海中。他說的西海,就是今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直布羅陀海峽,可能就是指的大西洋。
1882年,美國學者唐納利運用考古、語言、人種、地質、植物等學科知識,作了綜合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假說。他認為: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前,美洲與埃及文化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可思議的共同之處,說明了新舊大陸並非完全隔絕而有可能緊密相聯。它們中間一定存在一個大洲,它就是“大西洲”。1950年,美國的堂萊立在他的《阿特蘭提斯大洪峰之前的地球》一書中,詳細地論述了這一觀點:大西洲沉沒在大西洋中間。
另外,古代歐洲、非洲和美洲民間,都有關於大西洲沉沒的神話傳說。古巴比倫人和埃及人以及非洲的一些部落,傳說大西洲是他們西邊的大陸,而北美的印第安人則認為大西洲在他們的東方。這些間接材料,自然是有力的佐證。
沉沒在巴哈馬近海
1958年,美國範倫坦博士在考察了巴哈馬附近海域的河床後,發現那裏有許多各種形狀的幾何圖形結構,還有長達數裏的令人費解的線條。以後潛水員亞柯、哈羅德、洛貝突在比米尼島附近的海域發現了一條海底石頭路,還有長達數公裏的城牆,幾個碼頭與一座棧橋。很多人以為,這一沉陸之謎似乎馬上就要解開了,然而海洋學者卻認為這隻是一片高地,是由於海洋水位上升而形成的。
沉沒在地中海裏
另一些學者認為遠古傳說中的阿特蘭提斯王國沉沒在地中海裏。俄國學者諾羅夫院士(1795~1869),在他撰寫的《關於阿特蘭提斯的研究》一文中,推測這一古代沉陸坐落在地中海東部,塞浦路斯島則是該大陸沉沒後的殘留部分。但有人在讚同他的觀點的同時,對他確定的方位提出了一些修正,如著名學者卡爾納日齊基在他撰寫的《阿特蘭提斯》一文中不同意諾羅夫院士把博斯普魯斯當做“赫拉克勒斯之柱”。
沉沒在黑海海底
前蘇聯考古學家熱洛夫力主此說,並提出了五點理由。他將流傳於古希臘和黑海邊沿的有關神話和傳說中提到的地名與人名同這一地區的地名與人名加以對照和比較,發現有一些驚人的相同之處。1956年專家們又在黑海發現了海底城市。據此,熱洛夫推斷:大西洲可能就是在高加索地區沉入黑海海底的。
沉入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底
有人懷疑前麵提到的“魔鬼海域”的金字塔就是阿特蘭提斯王國的殘骸。1958年,兩位挪威水手曾在這一海域發現了一座古城。就他們拍攝的照片看,有平原、大道、街巷、圓頂建築物、角鬥場、寺院。他倆宣稱:“我們發現的是大西洲,和柏拉圖的描繪一模一樣。”然而,他們沒有獲得可作論據的任何曆史文物。
爭論何時休
關於這一曆史疑案,千百年來,探索者盡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持“大西洲沉沒於地中海東部的克裏特島及其海域”的科學家居多。這裏曾是歐洲古代文明的搖籃,但經曆了長期的繁榮後,遭到了像傳說中的“大西洲”式的厄運,毀滅於一場不可抗拒的突如其來的火山、地震的爆發,不過,這些觀點和論據,也不是無懈可擊的。
當然,也還有一些人對阿特蘭提斯的存在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所謂“阿特蘭提斯王國”,隻不過是古人根據古老的某種傳說加工或編造出來的一個動人的神話,純屬子虛烏有,不可置信。如果真是這樣,那自古至今,學者們的精心探究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不過,爭議既然引起,就有休止的一天,正像一丸丟上天空的石頭,總有落到地上的時候一樣,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漢謨拉比法典法典的來曆
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成為古巴比倫國王,他每天要處理各種各樣的案件。漢謨拉比讓臣下把過去的一些法律條文收集起來,再加上當時社會上已形成的習慣,編成了一部法典。那個時代沒有紙張和書籍,為了方便人們閱讀和參考,漢謨拉比下令把法典刻在石柱上,豎立在大神殿裏。正是依靠這部法典,漢謨拉比時代的巴比倫社會,成為古代東方奴隸製國家中,統治最嚴密的國家。
最早的法典
這塊石碑高2.25米,底部圓周1.9米,頂部圓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有一幅精致的浮雕,刻畫的情景是古巴比倫人崇拜的太陽神——沙馬什端坐在寶座上,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恭謹地站在它的麵前。沙馬什正在將一把象征著帝王權力標誌的權標,授予漢謨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著的就是漢謨拉比製定的那部法典。這部法典一共有282條,刻在圓柱上共52欄,4000行,大約8000字。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係統的法典。
法典的內容
《漢謨拉比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包括訴訟手續、盜竊處理、租佃、雇傭、商業高利貸和債務、婚姻、遺產繼承、奴隸地位等條文,比較全麵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在巴比倫社會中,除了奴隸主和奴隸,還有自由民。這部法典的很多條文是用來處理自由民的內部關係的。處理的原則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現在我們通常用的是這個成語的比喻義,可是4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則創造了它的基本義。比如,兩個自由民打架,一個人被打瞎了一隻眼睛,對方就要同樣被打瞎一隻眼睛作為賠償。
羅馬競技場競技場的規模
古代世界規模最大的競技場,外牆高48.5米,相當於現在一個12層大廈的高度,整個外觀呈現橢圓形,長徑達188米,短徑為156米,圓周長為527米,總占地麵積達到2萬平方米。觀眾席可容納5萬人,共分4層4區,60排,全部用大理石裝飾。坐位最前麵是貴賓席,中間是騎士席,後麵的是平民席。因為分有4個區,各區的觀眾對號入座,所以並不會發生紛亂的現象。
科洛塞穆
科洛塞穆競技場位於羅馬古城區的威尼斯廣場南麵,始建於公元72年。這個競技場是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以其龐大、堅固、實用和精美而聞名於世,即使經過了1900年的風風雨雨後仍然引人憧憬。在拉丁語中,“科洛塞穆”的意思是“巨大的”,因此人們又稱之為大角鬥場或者圓形大劇場。其實,它的主要用途是角鬥表演,更準確地說,它是一個多功能的體育場。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它的牢固耐用的內部構造、精美宏偉的外部設計,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那些用先進的現代技術建築的體育館都難以與之相媲美。
競技場的構造
競技場的中心是表演區,場地呈現橢圓形,長達86米,寬約57米,奴隸們在此表演角鬥或者用來鬥獸,以娛觀眾。因為表演區地勢很低,距離最前排的貴賓席還低5米,所以可以灌滿水用來表演舟船海戰。不要以為表演區是競技場的最底層,像大輪渡一樣,在表演區下麵還有地下室呢!大約有80個房間,設施齊全,上麵有厚實的木板,下麵有排水的管道。競技場全用磚石、水泥來修築。底下兩層用巨型石柱和石牆砌就,可承擔巨大的壓力。拱頂用水泥和磚,牢固耐磨。上麵兩層全是用水泥修築,外表再用華石進行裝飾。重量自下而上逐漸減輕,下層最牢固,但上層也很堅實。
瑪雅文明
瑪雅古城的發現者史蒂芬斯說:“每一個終點就是一個起點,當瑪雅人神秘消失的時候,這個奇特的文明就注定要在後世人的心中刻下烙印。”對瑪雅了解得越多,就越是迷醉於它那些與我們的文化傳統判若鴻溝的文明要素。瑪雅人的科學知識、技術水平、宗教思想、宇宙觀、藝術創造等等方麵,都達到了現代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而且自成體係,完美無缺。
瑪雅的形成
瑪雅人歸屬於蒙古利亞人種。公元前2000年前後,他們的祖先先後在瑪雅地區的海邊、高原穀地和平原低地定居,繁衍生息,並從今墨西哥地區引種玉米及其他作物,從事農耕活動。他們從部落發展到部落聯盟,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形成為一支民族,出現了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製度。
瑪雅地區
瑪雅地區包括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恰帕斯和塔帕斯科的大部分地區,今伯利北,今危地馬拉大部分地區,今薩爾瓦多和今洪都拉斯西部地區。這一區域總麵積達32萬平方千米。根據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發展狀況,這一區域從南到北分為三個地區,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帶、高原和低地。
瑪雅文明的發展
公元前1000~公元400年期間,瑪雅文明開始進入發展的曆史過程。其曆史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後古典期。她誕生於美洲大陸的熱帶叢林。在這片不宜耕作的密林中,瑪雅人在既沒有金屬工具,也沒有牽引動物,而僅僅采用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的情況下,創造出了如此燦爛的文明,令人費解。他們留下的高聳的金字塔神廟、莊嚴的宮殿和天文觀象台,以及雕刻精美、含義深邃的紀念性石碑和建築裝飾雕刻,令人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