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愛崗敬業(1 / 3)

4-1可貴的創新精神

1954年,他教普通植物學與遺傳選種課,這是學農重要的基礎課與專業課。學生在課內外提出過不少問題,他感到解答得不夠滿意。他決心自己下苦功夫,從構成植物體的最小單位——細胞的構造開始,到根、莖、葉、花、果的外部形態、生物學特性與遺傳特性等等,進行係統的學習研究。為了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壁、細胞質和細胞核的微觀構造,他苦刻磨練徒手切片技術。十次沒能成功,上百次地切;百餘次觀察效果仍不理想,幾百次上千次地堅持,一直到顯微鏡下得到滿意的觀察結果為止。

在備課中,他經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自問自答。比如備“植物開花結果”這一課時,他無疑而問:到底植物界受精不受精?是不是與動物一樣?為了從實踐中找到答案,他走出課堂,來到田間地頭,為玉米的雌花套袋隔離。結果,雌花因得不到雄花的花粉無法受精,不能結實。他深有體會地說:“即使像這樣淺顯的問題,如果教師本身不從理論實踐的結合上鑽深弄透,就不可能把課講好!”

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政治上向蘇聯一邊倒,學術上也隻準向學生灌輸米丘林、李森科的遺傳學說。袁老師自己也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學說進行無性雜交、營養培養、環境影響等方麵的試驗,把月光花嫁接在紅茹上,西紅柿嫁接在馬鈴茹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祈盼獲得經濟性狀優良的無性雜種,但卻因不能遺傳而未能獲得成功。

“吃一塹,長一智”。到了60年代,他從外文雜誌中獲悉,歐美的孟德爾·摩爾根創立的染色體,基因遺傳學說,對良種繁育有重大指導作用,他就開始大膽地向學生傳授染色體、基因學說,講雜種優勢利用在作物育種中的廣闊前景。我們作為他的首批學生,是最先受益者和曆史見證人。

(附上個世紀60年代初“文革”前保留的部分孟德爾·摩爾根派遺傳學講稿影印件)

自1960年他在安江農校教學實習稻田中發現“天然雜交稻株”受到啟示後,開始拋棄無性雜交,按照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向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方麵進行著艱難探索,轉變到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課題上來。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幸虧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栓死在一棵樹上,也許至今還一事無成。”“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沒有創新的新思路。”

1964年他又在安江農校的實習稻田中發現首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過兩年研究,到1966年在由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他的首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到1967年的“水稻雄性不孕係選育計劃”、1972年的“利用野敗選育水稻不育係的進展”、再到1987年發表他的具裏程碑意義的科學論文《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就是他長期堅持一邊教學、一邊科研、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豐碩成果。

(附以上重要論文手稿影印件)

4-2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自1989年4月10日袁老師向北京叢書編委會慎重推薦學生擔任他的首部科學家傳記作者後,我就挑起了這副重擔。考慮到袁老師科研任務繁重,又正處兩係法攻關階段,為立傳事盡量少耽誤他的科研時間。當年我利用袁老師在安江基地春節休假期間,請老師審定了我起草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傳”調查、采訪、寫作提綱;出征前,袁老師關切地就采訪路線、對象提出了具體意見,還親自給親屬與同學寫了調查采訪介紹信。

我沿著老師出生地北京協和醫院開始,沿著生活、求學、工作地湖南安江、長沙、廣州、重慶,找到親友、同學進行深入調查采訪,曆時4個多月,行程萬餘公裏。在積累了大量素材的基礎上,又多次針對性地采訪傳主袁老師。老師一講述他的科研軌跡、學術思想,如數家珍,諸如“饑餓啟迪”、“李森科學說的困惑”、“沿孟·摩學說探索”、“天然雜交稻株、雄性不育株的發現”、“三係雜交稻攻關”、“兩係雜交稻上題”、到“禾下乘涼夢”等等,隻要略加整理,就成為經典論述。袁老師即談成功的喜悅,也講失敗中的痛苦!特別當回憶上個世紀50世代從事無性雜交育種多年的深刻教訓時說:“幸喜自己從失敗中醒悟過來,轉向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否則將一事無成!”“失敗乃成功之母,搞科學研究不能怕失敗!”“在漫長的科研道路上,我經曆過‘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憂愁與歡樂,也飽嚐了‘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甜酸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