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之父”地位之爭成為不爭事實
早在1988年的9月1日,廣西科技出版社與北京《當代中華科學英才》叢書編委會,就給袁隆平先生發了立傳約稿函,把袁老師選定為該叢書的首批著名科學家傳記撰寫對象。但因袁老師不喜張揚、當年婉言謝絕了立傳一事,直到經出版社多次與老師聯係,才於次年的4月10日給出版社與編委會複信,並慎重推薦學生本人為傳記作者。隻有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與編委會才能有緒地開展立傳各項工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西科技出版社與北京《當代中華科學英才》叢書編委會的此舉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出版這套叢書因發行數量有限,明擺著是要虧本的。但即使經濟上賠本,他們也堅定不移地要出版這套有重大科學價值的書。正如人民日報1990年6月6日第五版鄭盛豐撰寫的“試領風騷——廣西科技出版社創業略記”一文中所述:由楊振寧博士但任首席顧問的《當代中華科學英才》叢書,由廣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他們的想法是:別人盡力爭撈“票子”時,我們要先努力在讀者心中建起精神文明的大廈。我國科學界英才輩出,要為他們樹碑立傳,激勵世人,留芳史冊。縱然賠本,也是出版這套叢書。……這種叢書像鏈條,隨著著名科學家不斷湧現,叢書選題也層出不窮。而不斷與這些科學英才的名字聯係在一起,廣西科技出版社的形象和牌子也就逐漸“高大”起來,這是意想不到的“效益”。
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傳》這本書的審稿、編輯過程中,廣西科技出版社又遇到一件料想不到的事情:當他們的出版預告信息發出後,出版社就收到了有人對“雜交水稻之父”書名持有異議的意見,當即由責任編輯曾怡打電話告訴了作者。這時作者已清醒地意識到:這不僅是那麼簡單的一本傳記的書名之爭,實質上則是“雜交水稻之父”曆史地位之爭。因為作者再聯係到自1982年國際同行在事實鑿鑿的情況下,譽中國的袁隆平為雜交水稻之父,而在國內卻引起了爭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兩條:第一,雜交水稻研究三係配套成於“文革”內亂期間,論文未署創始人名字,是爾後引起急議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雜交水稻研究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在“三係”配套攻關的關鍵時候,全國開展大協作,不少省(區)的科技工作者在“三係”配套攻關中,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各省(區)在不了解全局的情況下,將自己的部分成果視為全部、視為第一、視為開創者。1990年的書名之爭,實質上是1982年以來“之父”地位之爭的繼續。作者在電話中與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作了詳細闡述,同時立即帶上有說服力的調查采訪證據,從綏寧急赴廣西南寧。當出版社責編親自目睹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文革”前夕)發表的首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原始手稿和“文革”初期1967年的雄性不育研究計劃的原始手稿時,一切疑點立即迎刃而解了。責任編輯曾怡見到袁隆平先生的以上兩個親筆原創手跡時高興地說:“這兩份手稿太有說服力了!”作者手持兩個原創手稿補充說:“兩個原創手稿,鐵證如山。袁隆平先生是雜交水稻研究事業的總設計師和攻關主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曆史定位不容爭辯!”出版社這時也高高興興地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傳》的書名最後確定了下來,作者也再一次見證了“之父”地位之爭的宣告結束。
5-2中科院院長周光召為首部《袁隆平傳》作序
可喜的是,袁隆平老師的首部傳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傳》,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周光召院士作序。
他在序言中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培養下,我國成長起一批優秀的科學家。他們在科學的園地裏辛勤耕耘,在很多學科領域裏卓有建樹,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公認,並獲得了各種重大的國際國內科學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為中華民族增添了新的光輝。他們不愧是當代中華科學英才。
雖然他們當中一部分人在國際國內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中很多人很少為人所知。為振興我國的科技事業,弘揚五十年代以來新中國培養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優秀科學家的曆史業績,廣西科技出版社組織編纂了《當代中華科學英才》叢書。這套叢書以新中國成立以後成長起來的傑出科學家為典型,從廣泛的世界科學發展和我國四化建設為背景,來描述他們各自的傑出貢獻、學術成就、治學經驗、成長道路、成長環境和家庭婚姻等。熔科學性、思想性、哲理性、民族性、史料性於一爐。這套叢書既是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又是我國科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