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人類福星(1 / 2)

8-1始終如一的遠大目標——“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與“禾下乘涼夢”

自從1960年發現那株“鶴立雞群”的“天然雜交稻”之後,袁隆平衝破李森科學說中機械唯物論的束縛,批判運用孟德爾、摩爾根等遺傳學理論中關於分離律、染色體和基因學說等精華,推斷出雜交水稻研究的光輝前景,因而從那時起就毅然拋棄不見遺傳變異的無性雜交試驗,選定了雜交水稻研究課題。

對於這一課題的難度,作為遺傳育種教師的他,是深知底細的。年方30歲的袁隆平,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確定了奮鬥目標的袁隆平,專心致誌地在設計著破解這一世界難題的具體方案:在高粱與玉米雜種優勢利用的啟示下,他精心設計了一個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進而培育出不育係、保持係和恢複係,通過“三係”配套的方法,代替人工去雄雜交,來生產大量的雜種第一代種子的方法。

在“三係”配套攻關的前10年,他遇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如“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衝擊,滇南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挑戰,“5.18”人為毀苗事件的影響等等,而最難最難的還是研究中的一道道技術難關。從1964年到1970年,他和助手們花了7年時間,先後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實驗,但不育係還是沒有培育成功。這時,一股冷嘲熱諷襲來,說什麼:“三係三係,三代人也搞不成器”,“外國人都沒有搞成功,一個農校教師還能搞成功?簡直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袁隆平絲毫沒有退縮,他頂住壓力,調整思路,發動助手們到野生稻中去尋找新材料,“機遇寬惠有心人”,“野敗”的發現為“三係”配套打開了突破口,“三係雜交水稻”終於獲得成功。

“三係雜交稻”取得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他高瞻遠囑地洞察到“三係雜交稻”的不足,總結為“三個有餘、三個不足”,而且從育種與栽培兩方麵著手加以解決,進一步挖掘三係雜交稻的增產潛力。

三係雜交稻研究成功以後,又挑戰自我,向兩係法進軍。有好心人相勸:“您已成了著名科學家,功成名就,萬一搞砸了,豈不壞了名聲?”他坦然回答道:“我是一個從小喜愛跳高運動的人,搞科研就像跳高,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後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後人積累經驗,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1989年夏季,我國南方遇見罕見的低溫天氣,一些經過鑒定的不育係發生了育性波動,出現了“打擺子”現象。當許多同行與助手感到悲觀失望的時候,袁老師卻認為,出現這樣反常的低溫天氣,不正好可以及早暴露問題嗎?不正好可以及早研究解決問題的技術路線嗎?於是,他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又經過6年的艱難探索,終於找到了保障兩係法雜交稻製種安全的關鍵技術,1995年兩係雜交稻宣告研究成功。

年俞花甲的袁隆平,在完成兩係法研究後,又向更高的目標超級雜交稻進軍。雖然目標很高研究難度極大,但袁隆平認為,這是科技工作者應該追求的目標,也是通過不懈努力一定能夠實現的目標。他率領科研團隊,不斷攻關,先後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第一期目標(畝產700公斤)和第二期目標(畝產800公斤)。在菲律賓召開的國際水稻科學大會上,當外國專家看到超級雜交稻又大又長又飽滿的稻穗時,連聲驚呼這是“瀑布稻”,掌聲此起彼伏!2005年,75歲的袁隆平又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向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發起衝擊,現在已經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袁隆平高興地說:“在2010年實現第三期目標,我很有信心!”在袁隆平的書房裏,掛著他自題的一首小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盡頭”。這正是袁隆平50年如一日,沿著從三係到兩係,從雜交稻到超級雜交稻的遠大目標奮鬥不息的真實寫照!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夢見自己朝思夜想的“戰略設想變成了現實:在一個仲夏的傍晚,他來到超級雜交稻的試驗田,發現田裏的稻子長得比高粱還高,穀穗比掃帚還長,穀粒像花生米那樣大。他與助手們還躺在稻穗下乘涼呢”!

袁隆平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他從美好的夢幻中回到了現實,麵對當前超級雜交稻研究中出現的喜人前景,他高興而自豪地說:“利用水稻亞種間雜交優勢,是世界育種同仁夢寐以求的良好願望。但過去,它隻是水中的月亮,看得見,撈不到。現在我們已經將它變成水中的魚了,連網也編織好了,隻是打撈起來的問題了!”袁隆平對在2010年實現超級稻第3期目標(畝產900公斤)充滿必勝信心。